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撰文怀念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原主席林书扬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2月01日 11:3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林书扬同志追思告别式现场,左富莲拍摄。图自中国台湾网

  2012年10月12日凌晨,我在新浪微博上看到台湾“80后”邱士杰写的:“林书扬同志两小时前逝世于北京,享年八十六岁。”哀思由心起。之后是我们和海峡两岸的其他网友联手写博,自发编撰感念文字、转发历史图片,以不同形式来共同悼念这位一生坚持信仰、恪守理想、以命实践、献身祖国的前辈。

  林书扬走了。“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旗下的多个团体所组成“林书扬先生追思筹备会”,他们以《林老书扬同志行谊 》(劳动党网页 http://www.taiwanlaborparty.com)为题,发表了生平简介,并迅速张贴出纪念海报。香港的文汇报、中通社和台湾的联合晚报、立报等港台媒体迅速作了报道。

  林书扬去世后,前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王津平以“社会主义的圣人”来赞誉林书扬,说“他是用生命实践左派理想,不仅关心国家大事,更关怀世界大事…”。岛内评论说“台湾现代史中一个最崇高的灵魂离开了人世”,称他是“与陈映真并列为人格备受推崇的台湾左派思想家”。海外友人“AWC日本联络会议”在唁电中表示“我们对他不屈不饶的战斗精神,对他长期坚持站在斗争第一线的身姿;以及他对社会,历史敏锐的洞察力,一直怀着尊敬之念。” 甚至台湾“独派”作家、曾为陈水扁“就职”演说稿执笔的江春男(笔名:司马文武),也在苹果日报的【司马观点】专栏中,以《台湾最后的战士》为题,追思林书扬。他写道:“在台湾坐牢34年多的林书扬,5天前病逝于北京,享寿86岁,他从1950年关到1985年,从25岁关到60岁,这位白色恐怖的受害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真实信徒,他一生坚持以无产阶级战士自居,被台湾左翼人士称为社会主义的圣人。”

  10月21日,“林书扬同志追思告别式”在他的故乡台湾举行。据当地的世新大学研究生左富莲介绍,现场摆放一张大幅黑白照片,画面上的林老自然地撑着脸颊,从容地看着来送行的他老同学、旧识、同志与后辈,彷佛在说:“同志们,我走了!但再也没有人能熄灭,我所点燃的火炬!”。这照片是由台湾著名摄影家何经泰拍摄,他在21年前出版过《白色档案-何经泰摄影集》(台北:中时文化/1991年6月),通过镜头让大众认识了台湾左翼运动与台湾五○年代白色恐怖。

  11月17日,在台湾大学集思会议中心,林书扬先生追思筹备委员会以“不屈的斗魂、思想巨擘、战斗旗手”为主题,举办“追思纪念暨《林书扬文集》发表会”,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纪欣、劳动党主席吴荣元、民意代表高金素梅等300多名各界社团代表出席,包括从日、韩、菲专程赶来的海外友人。记者报道说,看到现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不少年轻人,更有女性抱着年幼的孩子。

  追思活动中,除了同为“五○年代白色恐怖政治犯”的陈明忠讲述林书扬生平、与会团体代表讲话之外,还通过播放影片、文章朗诵、歌曲演唱、文集发表的方式,阐述林书扬一生的思想与实践。

  纪欣表示:“2008年5月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转折,迎来和平发展阶段之际,林书扬提出‘促和谈、促和议、促和统’的新阶段运动号召,令人感佩。”吴荣元表示:“林书扬创造性提出的统左纲领运动理论,即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须以推动中国的完全统一为使命;民间统运是承继自19世纪中叶以来,反帝反殖的中华民族解放历史;因此中国只能走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即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路线。”(中国新闻社、香港中通社2012年11月17日电)会议结束时,全场一同高唱《国际歌》。

  但,这些似乎不足以表达人们的不尽哀思。一些悼念文章也相继发表,缅怀这位用生命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前辈:

  台南艺术大学音像艺术学院荣誉教授关晓荣首先以《为了面对的告别──敬悼林书扬先生》为题发表悼文(人文与社会网站http://wen.org.cn 2012年10月17日),他写道:“谨以面对向林书扬先生致敬与告别:唯有追求社会完善的个人实践,才是个人的完善过程。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沿途把它珠玉般地镶嵌在他的生命史中”。

  关晓荣曾执导电影《我们为什么不歌唱》,这是一部通过访谈台湾五○年代白色恐怖受难者、真实还原历史场景的纪录片,其中就有林书扬讲述狱中那些即将被枪决的共产党人和左翼人士如何视死如归的情景。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称其为“台湾战后第一支以五○年代肃清共产党人的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在清理台湾的战后史上,意义重大,在台湾纪录电影史上,有重大地位。”(《白色恐怖纪实影片座谈会》/台北:《电影欣赏》第73期,1995年11月)

  台湾社会科学研究会会长曾健民以《最崇高的灵魂──悼林书扬先生》为题发表悼文,说:“林书扬先生(1926~2012)走完了他不屈的气宇轩昂的一生,留下了高大的典范。…从思想的启蒙批判到街头运动,从组织政治受难者团体到组织劳动党、中国统一联盟,他带领着大家树起了台湾左翼民族统一运动的旗帜。”(《台湾立报》-【言论广场】-【瞭望台】2012年10月18日)

  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统一委员会)的悼文《悼念劳动党名誉主席林书扬同志》在台湾发表,他们说:“对于日本的我们来说,林书扬同志也是一位给日本及亚洲人民解放运动指引道路的巨星。战后,在日本革命运动失败的形势下,对于我们这些以社会主义为目标而出发的日本共产主义者们,林书扬同志亲身引导我们,从战前的运动转继为东亚人民的反日帝斗争。另外,他还指导我们,作为在日帝统治下的运动,要为亚洲人民的解放运动肩负重大的责任。不仅是我们,所有与林书杨同志相见过的日本工人、学生,都对这位在反帝、人民解放斗争中的老前辈怀有深深地敬意。”(《台湾立报》,2012年10月26日综合版)

  台湾大学博士生邱士杰以《“他终于全都是革命”:记林书扬先生 》为题发表悼文(人文与社会网站http://wen.org.cn 2012年10月30日),他写道:“在追悼会上凝视着我们的林书扬,不亦以其毕生的实践,教育我们要能仰望光明、仰望那丝指向社会主义与人类解放的曙光?”。他还在微博上悲恸地发自内心提出:“要怎样纪念林书扬同志才能表达我的哀思呢?”。我看到后不禁回应:“纪念就是发扬他的精神和传承他的理想。”

  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的《南方周末》发表了台湾著名媒体人、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的悼文《远行的林书扬》(《南方周末》2012年11月2日)。

  全国台联(全称: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旗下的《台声》杂志发表了台湾著名作家、中国统一联盟副主席蓝博洲的专稿《追悼台湾社会的良心——林书扬》,文章结语写道“林书扬先生是台湾史上坐牢最久的政治良心犯。他不但成就了台湾理想主义的人格典范,他的文论更为被挖去左眼视角的台湾社会留下了难得的知识良心。”(北京:《台声》2012年第11期第72页)。蓝博洲是第一位通过田野调查、历史寻访,用文学形式,让大众了解林书扬等岛内五○年代白色恐怖时期被捕、坐牢的“老政治犯”。20年过去,蓝博洲还是笔耕不辍,,他说要不断地写下去,无论是历史的还是文学的。

  一些年轻网友感慨而言:“对于最近才知晓和了解林书扬前辈的我来说,惊奇、敬佩和遗憾、悲痛俱存。”;“虽然林书扬是左翼,但真的左翼和真的右翼,都是让人钦佩的,因为他们是真的在相信一些东西……”;“林书扬可以说是坐了一辈子牢,但是,两岸统一的思想从来没有放弃,没有湮灭。宁可把牢底坐穿,也要推动两岸统一运动。堪称大义凛然,令人肃然起敬。我们建议,两岸电影工作者应该合作,将林书扬的事迹搬上银幕,以传颂两岸。”

  我无缘到京台两地的告别与追思现场,只是遥遥向林书扬前辈致哀,在家抄录台湾马场町秋祭时常被咏诵的一首诗,作为对他的怀念。-——《献给那永远年轻的同志》(2005年10月):“安息吧!死难的同志,别再为祖国担忧。你流的血、照亮的路,指引我们向前走。你是民族的光荣,你为爱国而牺牲。冬天有凄凉的风,却是春天的摇篮。 安息吧!死难的同志,别再为祖国担忧。你流的血、照亮的路,我们继续向前走。”

  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为更多的人尤其生活在大陆的人们能了解台湾曾经有这样一位高举爱国旗帜、一生坚定前行的老人家,笔者依据上述文稿及相关图片,加上自己对前辈的肤浅认识,整理出此文以作悼念。

  他的坚贞无人不折服

  林书扬的同志们和“老同学”(台湾五○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难人之间的互称习惯)称呼他为“林桑”。桑,本来在日语里是“君”,即对男人的礼貌用语,相当于“先生”。也许他们觉得,这是对这位生长在日据时期、为祖国统一而坚忍不拔的林书扬表达敬意的恰当方式。我起初依礼貌称“林先生”,后不知不觉亦从之。

  爱国主义者林书扬的一生是无可复制的,尽管遭遇前所未有的坎坷,却始终充满理想主义激情,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过去。就是在今天,当我梳理以下资料时,都感到异常的枯燥和沉闷,无法想象他怎么一步一步走的。也许两年前关晓荣到台大医院探视时先生的直白回答就是最真实诠释:“靠什么坚持过来,现在叫我要怎样跟你们说呢?在那种境遇下,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总是要过日子啊。像我这种判无期徒刑的人,这点若没看开,几乎就没法度生活下去…你必须要有一个思想上,…就是一个人生观、生命观。…这也是我们正在承担,为了替这个社会的进步承担某一种代价,不得已的代价由我们来承担…”。(《为了面对的告别──敬悼林书扬先生》/关晓荣,2012年10月17日)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