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创业举重冠军谈退役艰苦:看不起某位乞讨运动员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4月20日 07:2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这几天,位于广西南宁市江南区石柱岭菜市的“举重夫妻的烧卤店”,每天都会吸引不少慕名而来的市民光顾。自从退役举重运动员黄燕兰和老公莫君成自主创业的事迹被网友发上微博后,突如其来的外界关注让他们感到既幸福,又颇有压力。

  这家当街的烧卤店显得有些与众不同,红色的背景板上,“举重夫妻的烧卤店”这个白字书写的店名显得格外醒目。店门两旁是一副黄字印刷的对联:曾经举起运动的尊严,现在举起生活的重担。店内,黄燕兰一脸微笑地迎送着往来的客人,“你好,美女!是吃粉、吃饭,还是买烧鸭?”洪亮的招呼声颇有几分运动员的爽快劲儿。

  “老实说,老百姓天天都在创业,大家关注我们,可能是因为运动员的身份有点特别吧。”黄燕兰说,其实大家都在付出,只是行业不一样。

  五届全国少年女举冠军黯然伤退

  已经退役7年了,但杠铃跟塑胶地面的撞击声和训练房内汗水弥漫的味道还时常会从黄燕兰的记忆深处浮现出来。每当从电视里看到举重比赛的画面,或是听别人谈论起一些她参赛时曾经去过的地方,她都会怀念起过去做运动员的单纯时光。

  黄燕兰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社步镇石江村,父母以种地为生。从6岁开始,作为家中的老大,她就学着煮饭煮菜,跟在父母后面帮忙插秧干农活。她的父亲当过兵,母亲年轻时练过篮球。继承了家人的运动细胞,她在运动方面也颇具天赋,“我立定跳远一跃就是两米多,小学什么成绩都没上过80分,就运动成绩最好。”

  小学5年级时,黄燕兰被桂平一中一位教举重的老师相中,被带到桂平一中练习举重。1997年,广西女子举重队成立,她凭着优秀的成绩成为首批队员,跨市直接成为省级职业举重运动员。

  每天早上5:50起床晨练,7:00吃早餐,上午训练到11:30,下午从15:00训练到17:30,晚上学习文化课,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举重运动员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进入专业队后,黄燕兰有一次训练后称体重,发现比训练前居然轻了两公斤。1个半小时的训练,她的汗水把周围一大片地全淌湿了。

  “我们运动员练一年可能就为了一次比赛,要是到时候出不了成绩,那一年的辛苦就付之东流了。”在黄燕兰看来,运动员的生活是单调枯燥的,也是残酷的,因为冠军只有一个,而且比赛中只有三次机会举杠铃。

  1998年,黄燕兰首次获得全国少年女子举重冠军。之后,她一发不可收,又连续4届卫冕成功。

  2001年,备战第九届全运会时,黄燕兰在训练中不幸受伤,“腰椎第6和第7块滑臼”,后被鉴定为九级伤残。

  缺席了九运会,黄燕兰又坚持带伤训练了4年,但一直没有起色。队医对她说:“你绝对不能再练了。如果再练,你不仅出不了成绩,而且很可能半身不遂。”

  2005年,时年23岁的黄燕兰拿着队里发给她的4万元退役金,离开奋战了2000多个日夜的举重队。当时,她是举重队第一批买断工龄自谋出路的退役运动员之一。

  “对圈外人来说,九级伤残听上去比较可怕,但对于我们运动员来讲已经见怪不怪了。我老公也有肩周炎和膝关节的问题。”黄燕兰说,现在她只要同一个姿势保持时间长一点,腰就会很痛很胀。

  “你觉得自己是当时那种运动体制的受害者吗?”

  “那肯定啦!”面对记者的提问,黄燕兰毫不犹豫地答道。她在受伤后,除了领到一本九级伤残证,得到4000元补偿金,就再也没有享受过任何医疗方面的保障了。她认为,运动员保障机制不完善,是一个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国家现在经济发展了,有更多资金给运动员提供福利保障。但如果不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受一点儿伤就觉得天塌了,想完全依赖单位,这样的运动员即使得到很好的待遇,也不能完全解决未来发展的问题。”黄燕兰说,既然路是自己去选择的,就不能太多地抱怨这个社会,“关键看你喜不喜欢这个行业,愿不愿意承担这个后果”。

  除了举重,你还会做什么?

  在运动队训练的那些年,虽然生活单调枯燥,但吃、穿、住都有保障,特别是伙食,“跟外面比算是吃得挺不错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黄燕兰每天就想着好好训练,将来能拿冠军,至于今后的出路是什么,将来退役后该怎么办,她的脑子里一片空白。

  在烧卤店的宣传单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是许多人对运动员的评价,从广西举重队退役的我们,的确除了专业知识“扛铁”外,我们对社会这个五味瓶一无所知。十多年的体育生涯去努力,拼搏争取过,现在退役了。心里激动的是终于可以走上社会,无助的是不知如何去适应这个缤纷的社会……

  这是刚刚踏入社会时,黄燕兰内心的真实写照。从体工队退役后,她曾经很努力地找工作,可每次应聘,用人单位都会问:“你是学什么专业的?”“除了举重,你还会做什么?”她每每无言以对。

  黄燕兰的第一份工作是熟人介绍的,在一家摄影室里做杂工。见面时老板问她:“你会照相吗?懂电脑吗?会化妆吗?”黄燕兰都摇摇头,但这次她多回答了一句:“我可以学!”可惜不到一个月,老板就不干了。她再次陷于无业的窘境。

  那段时间,黄燕兰晚饭后常常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望着头顶的星空,看着城市中的万家灯火,她就突然会觉得自己很可怜——父母把自己养到20多岁了,别说啥回报,就连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难道说这个城市如此之大,竟然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每次找工作受打击,她内心的这种感触就会特别强烈。

【编辑:刘通】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