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邹凯成中国奥运五金王 单杠项目最高难度冲金

2012年08月06日 10:56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当地时间8月5日,2012伦敦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决赛,中国选手邹凯以15.933分夺冠,卫冕成功。日本选手内村航平获得银牌,俄罗斯选手阿布利亚辛-丹尼斯获得铜牌。图为中国体操选手邹凯登台领奖。记者 廖攀 摄  

  五金王!昨天在自由体操单项决赛中,中国名将邹凯力压日本名将内村航平成功卫冕,同时也凭借五枚金牌成为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人。

  在北京奥运会中勇夺男子团体、自由操和单杠三枚金牌的邹凯,在自由操的资格赛中一马当先杀进决赛。在本场比赛中,邹凯最大的对手无疑是日本“全能王”内村航平。在去年东京世锦赛该项目的单项决赛中,邹凯

  就是败在了内村航平手上,获得银牌。今天的比赛中,内村航平第一个上场。他表现得还是和全能决赛时一样稳,动作质量也十分不错。最终6.7的难度获得了15.800分。

  邹凯第二个出场,上来第一串就以高难度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并且顺利完成,直体托马空翻,团身后空翻720度,落地平稳,非常漂亮地完成这套动作后,他得到了15.933分,超过内村航平排在第一位。邹凯这一套动作的难度达到了6.9,在场外担任解说的李小鹏将邹凯的这一套动作称之为“神套”。最终邹凯将第一位的领先优势保持到了最后,并成功卫冕。

  邹凯的这一枚金牌也有着历史性的意义,他超越邓亚萍、伏明霞、张怡宁、王楠、李小鹏等前辈的四金纪录,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在得知自己拿到第一之后,邹凯的教练和他非常有气势地将李宁题字的“五金冠九州”的条幅展开,展现在全世界人们的面前。

  邹凯

  比出了我们中国人的感觉

  昨天的比赛,邹凯第二个上场,这么早的出场,也让邹凯有不小的压力,不过最终邹凯还是凭借稳定的发挥和超高的难度,出色地完成了比赛。赛后邹凯表示:“今天的比赛比出了中国人的感觉,我也发挥出了中国人的一种敢拼的精神。”

  2010年的世锦赛,邹凯意外落选,这一度使邹凯很沮丧,而2011年的世锦赛邹凯又惜败内村航平获得自由操的第二名,昨天邹凯终于用实力捍卫了自己在自由操上的地位。邹凯表示:“不能说是证明自己,只是说在自由体操上给自己增添了一笔更好的财富。”

  邹凯的比赛还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单杠决赛中,邹凯还将向自己的第六金发起冲击。邹凯在单杠这个项目上也有其他选手望尘莫及的最高难度,邹凯也毫不吝啬地表示:“我一定会使出最高难度的,既然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为什么不全力争取呢。”

  小眯攒人品只待大爆发

  熟悉邹凯的人都知道,邹凯有个外号叫“小眯”,而这个外号的得来是因为邹凯是近视,看不清远处的东西时就会把眼睛眯成一条缝,所以得名“小眯”。

  2008年奥运会上,邹凯一气拿下三枚金牌,小眯也凭借自己帅气可爱的外表和超强的实力成为体操队人气最高的选手。不过之后邹凯的状态不是很好,2010年世锦赛邹凯没有成为正选,一度让他颇为失意,而等到2011年世锦赛邹凯终于恢复到了理想状态,重新杀出重围,却因为日本队的申述,将内村航平的分数改成了15.633,而当时排在第一的小眯只有15.500,最终在日本的魔鬼主场遗憾摘银。

  从那时候开始邹凯就特别喜欢说一句话,“攒人品”。邹凯认为这一次的失利就是因为自己的运气不好,人品不够,“这次东京世锦赛对自己还是满意的,战胜自己就好,其它方面就看人品了。接下来就看伦敦奥运会吧,攒着人品留给2012吧。”

  随后不管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还是今年5月份的奥运资格选拔赛中,邹凯接受采访时都是把“攒人品”挂在口边。其实谁都知道,能拿到冠军除了一点运气更多的是平时刻苦训练换来的实力。

  小眯比所有人更清楚这一点,顶着“三金王”的光环,小眯来到了伦敦奥运会的舞台上。在比赛前,邹凯在他的腾讯微博上写道:“等待比赛,艰苦的比赛,仔细仔细去做。人品走起”。

  而在赛后,邹凯又更新了自己的微博,“我五金了,老了可以给儿子女儿吹牛了。谢谢所有支持中国体操的人,明天看你们的了”。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