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林丹:我很羡慕李娜模式 与李矛见面还会打招呼

2012年08月22日 09:08 来源:沈阳晚报 参与互动(0)

  林丹:

  其实我很羡慕

  李娜模式

  伦敦值得我们记取的中国面孔有很多,比如孙杨的霸气外露,徐莉佳的大气从容,陈一冰的大将风度,冯喆的搞笑卖萌。但是,假使从中发现一个人,在运动生涯中渐渐活出了味道,我们首推林丹。

  在刘翔折翼和李娜出局之后,林丹成为中国体育明星广告代言的宠儿。对林丹而言,获得“全满贯”后,在伦敦战胜永远的对手李宗伟的意义,无非是随手改写了奥运羽球男单无人卫冕的历史,他的纵情狂奔,是压力的释放而非对荣耀的标榜。就运动成就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可以用“伟大”来标注的人,不过我们想强调的不是这个,是一个青年在中国特有的体育体制内如何自我省思、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的过程。

  我们相信,林丹的嬗变不是偶发的个例,而是集体成长的缩影。一个不那么完美但真实可感的超级球星的成熟之美,一次值得回味的“炼丹”历程,在这片羽毛球的热土上,应该也可以“激励一代人”。

  记者:刚进国家队,地下室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林丹:一个无聊的电视剧能反复看好久。4个人一间房,干什么都得很小心,怕影响到别人。上个厕所要出门走好远。手机举到棚顶才能收发短信。

  记者:2001年是你的转折点。

  林丹:那时国际羽联为了提高比赛节奏,把每局比分改为7分。7分制的比赛对速度、力量的要求更高,而不是技术。那时我一上场就杀,打得很痛快。

  记者:一年以后,改回15分制,你就不适应了。

  林丹:很迷茫,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打了。我总是在第一轮就输掉,“林一轮”也是那时叫起的。

  记者:低谷期持续了多久?

  林丹:大半年吧。当时队内把我“雪藏”起来,不让我打比赛……

  记者:2009年采访你时,你曾私下抱怨,说比赛太多了。

  林丹:有时真是身不由己。你需要参加各种赛事去证明自己或者迎合别人。为什么不去做好每个项目的推广,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体育,让每个项目都更具生命力,由市场决定它的命运?李娜就很好,她有自己的团队,而网球又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运动之一,有四大满贯,全球观众都爱看,整个职业的运作也规范。羽毛球却没有,还是集中在亚洲、欧洲比较多。对运动员来说,哪怕是举重这种没人看的项目,他们的付出都是一样的,但关注度不一样。

  记者:北京奥运会夺冠,你的庆祝动作更像宣泄。

  林丹:那年发生了太多事情,在家门口拿下奥运冠军,当时的惟一感觉是“解放了”。我和很多奥运选手交流过,大家在拿下金牌那一刻都有同感。因为4年一个轮回,你身上承载了太多希望,来自领导的、教练的、球迷的……这些都可以理解,但这些希望集中在运动员身上时,你就不是在为自己喜爱的项目拼搏了。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的?

  林丹:北京奥运会之后吧,更确切地说参加完2012年劳伦斯世界体育颁奖之后。即便我是世界上惟一的羽毛球“全满贯”,在那个舞台上根本微不足道。德约科维奇、博尔特……我到了那里,对我感兴趣的依旧是羽毛球界和驻伦敦的中文媒体,我这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国际性运动。而羽毛球比赛,中国每年都会拿走很多冠军,其他的由印尼、韩国、马来西亚、丹麦去分。十几年都是如此,自娱自乐。

  记者:2008年与李矛教练的恩怨说开了吗?

  林丹:我们现在见面还会打招呼,我还叫他矛叔。

  记者: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林丹:休息,休息,就是休息。太累了。再陪阿芳和婚庆公司的人谈谈今年婚礼的细节,之前都是她一个人在忙。我想给她一场难忘的婚礼,也要好好想想以后的目标——一直这么打下去,没什么能刺激到我了。

【编辑:张笑蓉】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