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大学生体测猝死引讨论 专家:不能只打球

2012年11月29日 16:42 来源:重庆晚报 参与互动(0)

  上海一大三学生1000米体测后猝死

  重庆高校长跑考试找代考不是新闻

  生活好了 身体差了

  广州马拉松两名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猝死的阴霾还未散去,昨日上海媒体又报道了一起大学生在中长距离跑步后倒地猝死的消息,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仅是一段1000米的体质检测,大学生乃至青少年体质再次引发人们的讨论,结合半个月前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校运会取消3000米及5000米长跑项目的新闻,不禁让人发问:怕出意外取消长跑真的是为学生好?

  动态

  上海大学生1000米猝死 学校因此取消长跑活动

  据上海新闻晨报昨日报道,在前日上午上海的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内,一名大三男生在跑完1000米体质测试后,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于中午不幸离世。

  据报道,根据该校规定,体能测试是本科生都需要完成的考核科目。其中,男生要计时完成1000米跑,女生则是800米。前天正是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体能测试日,该大三男生在上完一节课后,决定去田径场参加测试,据现场同学描述,他是在跑完全程抵达终点时倒地。校医到场一边急救,一边拨打了120,虽然经过抢救仍然没能挽回他的性命。

  拷问

  大学生一长跑就送命?体质堪忧是主因

  在广州马拉松比赛当天,21岁大学生参加10公里比赛突然昏厥,经抢救无效身亡,现在则是1000米就分隔了两个世界,而在百度里输入“学生猝死”等关键词,广东、江苏、浙江等地都有中学生、大学生因跑步猝死的新闻,联系到早些时候华中科技大学校运会取消秋季运动会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生的体质到底有多差?

  去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公布的2010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10.3%和10.9%。“现在青少年体质下降,患病就医的情况呈上升趋势。”重庆市急救中心主任唐渝平结合近年来出诊情况透露,“冠脉病变年轻化十分明显。”

  源头

  生活条件改善 体育运动骤减

  “从小营养好,容易脂肪沉积,年轻人高血脂、高血糖的现在增多了。”对于青少年体质下降,唐主任从饮食原因谈起。而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郭立亚认为生活条件改善也是原因之一,家长的溺爱、过度保护以及交通便利的客观原因,也使学生缺少父辈时代的运动环境。

  营养过剩,体育锻炼又少,体质下降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学校的体育课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郭立亚解释说:“教学改革,提倡快乐体育,但本质体育是吃苦的,愉快中锻炼是好事,但光快乐也不行,耐力训练、心血管锻炼没有达到一定负荷,就不会有效果,但如果上量了,出了伤害事故,学校又会有压力。”

  爱宅居爱上网

  一到考试找代跑

  【除了客观原因,大学生也存在诸多影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过度宅、跑步考试找代跑等。】

  恶习1 爱打游戏不运动

  重庆晚报记者昨日采访了部分重庆高校学生,重庆大学大三学生陈丹就是完全不喜欢运动的一类学生,“我完全不喜欢运动,平日里就爱逛街、上网、宅。”郭立亚表示,现在的娱乐方式变多,大学生的校园环境宽松,上网、看电视、打游戏就不节制,“宅在大学里的不少。”

  恶习2 体育考试找代跑

  重庆高校每年有女生800米和男生1000米的体质检测项目,除此外,有些高校还有晨跑出操时间的限制,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学生花钱找代跑来解决。在昨天的采访中,重庆两所高校的学生表示找同学代考并不难,浑水摸鱼就行。而打开百度,代跑已成为专业名词,正是从大学生找人代替自己出晨跑衍生出来的。在不少高校的百度吧里,花钱求代跑的不少,从50元/次至120元/次不等。

  建议 运动方式别单一 光打球可不行

  虽然大学生体质在下降,但其实高校里运动的人并不少,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台都能看到很多人在运动。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专业大四学生彭潇锐就说:“我周末会打打篮球、台球,但是不喜欢长跑。”像他这样的大学生并不少。

  “但运动方式多样,不同的运动形式效果不一样。”郭立亚介绍,运动分有氧运动及无氧运动,打篮球、踢足球是无氧运动,但一定时间的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才能够锻炼心肺功能,而心肺功能对身体健康很关键。最好的运动健身是多种运动方式结合,光打篮球、踢足球并不够。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