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体教结合”的变革与现实

2013年01月09日 23: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常州1月9日电 题:中国“体教结合”的变革与现实

  中新网记者

  “体教结合最重要的不是出多少运动员,而是提高整个学校青少年的体质。我们的青少年选手要做到‘有文化,少伤病,多成才’。”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说,“现在,上海教育对体育的支持力度加大了,体育对教育的服务理念也加强了,出现了良性互动局面。”

  近日中国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组织多家中央媒体来到青少年体育工作开展较好的沪苏地区,进行“走基层青少年体育宣传采访活动”。在采访中,一些学校的老师、教练对“体教结合”的认知与理解,以及在体教结合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让外界看到了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训练与读书的“纠结”

  巫淮安是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的一名柔道教练,作为曾经的一线专业队教练,以前他认为,带队训练就是要出成绩,他的个人业绩都是要靠队员成绩来体现的,而队员的文化课学习与他没什么关系。

  “体育的尖子队员很少,尤其是像柔道这种普及性不高的重竞技项目,运动员选材本身就十分困难。好不容易我选来一名运动员,要是用文化课占去训练的时间,那我肯定难以接受啊。”巫教练说。但有一件事情使他转变了观念,用他的话说就是“彻底觉悟了”。

  “领导跟我说,如果你家的孩子在体校天天训练,放弃文化课学习,你能接受吗?”一个问题让巫教练顿时语塞。“现在家长考虑最底限的是,如果孩子进不了一线队,该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毕竟能练出来的孩子是少数,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文化课教育确实要比运动训练更为重要”,巫教练说。

  为了确保学校的教学水平,自2011年10月起,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将自身的文化教学工作交由北虹中学托管,同时在招生方面也严加把关。“以前下面区县体校招运动员的时候,会说你读书不行,跟我们来练体育吧,保证你进市体校,但现在就会告诉他们,你读书不行,练体育也不行,到市体校也不会要你的”,校长盛茂武告诉记者。

  体育服务教育

  “在我担任教育局局长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体育局局长来找我!”李明毅解释说,“因为以前体育局长每次找我,都是让我帮他解决几个学生读书,降多少分… …我就想问问他,什么时候你也能帮我做点事?”

  李明毅没有想到的是,几年以后,他自己却坐在了上海市徐汇区体育局局长的位置上。

  变成了自己当年“最讨厌的人”,上任后的李明毅没有忘记他的那句反问,开始“帮教育做点事”。自2007年起,徐汇区把体教结合工作目标从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主体,逐渐转移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来,用李明毅的话就是“让体育尽自己所能为教育服务”。

  在他看来,体教结合的最大困难就在于体育和教育双方的责任认知不一致,体育有求于教育的太多。

  “体育应该和教育站在一条战线上,用自己的力量去服务教育”,李明毅说,“比如,很多孩子喜欢体育,但是对体育的理解和欣赏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徐汇区体育局就联手教育系统编纂了一套体育教材,让教育发现体育确实在为他们服务;再比如,学生体质监测,上海红红火火搞了一段时间,教育系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得出学生个人的体质报告之后就没活干了,那体育系统马上与其对接,针对报告的描述给出解决问题的健身方案……”

  李明毅认为,这些所谓的“服务”其实对体育系统来说做起来并不困难,教育系统也会觉得这是真正在帮他们做事,双方达到了互利互惠,这也就迈开了体教结合的第一步。

  优质教育汇集优秀运动员

  李国君作为中国女排“后五连冠时代”的核心队员,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后因伤退役至今已经整整二十个年头,在这二十年里,她没有去体校,没有去专业队,而是在普通中学里走着自己的路。

  1997年,李国君来到上海市进才中学,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排球俱乐部,在她的引领下,体育教育成为进才中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排球也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在进才中学,以排球为主的体育特长生门并未单独设班,而是分散在各个班里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生活。

  “刚来的时候,老师还是会带着有色眼镜看特长生,我告诉队员一定要自信,读书落后没关系,要看到你的进步,可怕的是自己对自己没信心。后来我的队员在班里担任体育委员,甚至担任学习委员、学生会主席。”谈起她的队员,李国君很是自豪。

  在学校担任班主任的张老师也告诉记者,体育特长生的学习成绩在她的班里与普通学生的差距并不大,而且在运动会、比赛的时候,体育特长生会带动全班的参与热情。同时,体育特长生在训练比赛中的那种精神,也是个非常好的榜样。

  对此,进才中学校长王从连给出了他的看法:“他们每个都是人才,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汇集优秀的运动员,让优秀的运动员在优质的教育资源当中更好地实现目标,达到双赢,这才是体教结合的最终目的。”

  “体教结合”的变革与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系统形成了从“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的运动员培养模式。这套体系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运转较为顺畅,并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起到了巨大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这一体系的弊端开始显现,其培养出的专业运动员因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退役后就业困难。中国体育虽有金字塔塔尖,但金字塔的底座却处境堪忧。

  1985年,国原家体委和原国家教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摸索建立一个除传统体育系统培养运动员渠道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

  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下文,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中国的“体教结合”之路由此出发。

  2003年,国家将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外联和组团任务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给教育部,使得推行近20年的“体教结合”有了一个支撑点。

  此后,高校成为中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一支有生力量。但同时,由于体制方面的不完善,“体教结合”的推进与理想目标相距甚远,有待体制与政策方面的深度改革。

  13年的实践之后,2012年上海体教结合开始了新的起步。从“体教两台戏、各唱各的调”向“同谱一首曲、同唱一台戏”转变,正在从体教结合走向体教融合。

  2月13日,上海召开了由市委副书记、分管体育和教育的两位副市长参加的全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深化本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包括学生体质增强、后备人才培养、运动员文化学习、体教结合运行机制与保障在内的四方面主要内容;规定了体育、教育部门各自八条工作任务,被誉为“双8条”的双方职责规定。从全市战略层面部署和推进体教结合工作。市体育局的“八条”中,前两条是启动千名体育教师培训计划,实施百名专业教练进校园工程。而市教委的“八条”中有两条不谋而合,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以及加强体教结合相关师资队伍建设等。

  由此,突破了传统的将体教结合作为一般体育或教育的某项具体工作来对待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而是作为提高上海学生健康水平和促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推动力。通过学校课程设置、社团群体活动,吸引广大师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体育锻炼风气。

  同时,上海竞技体育要保持发展后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必须努力探索培养后备人才的新途径,体教结合正是顺应了这样一种现实的变化。让运动队办在学校,让优秀运动员甚至是世界冠军从校园里走出来,不仅是美好的愿望,也是体教结合工作和体育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认为,体教结合最重要的不是出多少运动员,而是提高整个学校青少年的体质。我们的青少年选手要做到“有文化,少伤病,多成才。”他说“现在,上海教育对体育的支持力度加大了,体育对教育的服务理念也加强了,出现了良性互动局面。”

  体教深度结合,交叉融合,正在成为现实。(完)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