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体育明星大举进军娱乐节目 商业化制造双赢局面

2013年03月22日 11:33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本专题策划

  本报记者 雷 煜

  ■本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黄越滔

  施绍宗

  ■特邀嘉宾

  广东电视台体育中心记者

  燕江涛(只代表个人观点)

  2013赛季,由于赞助商和广告的情况不理想,F1退出了央视体育频道的舞台,但F1转播并没有退出中国,一些地方体育台甚至少儿频道接力转播F1。

  另一边厢,各个电视台的娱乐节目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体育元素。无论是体育明星加盟娱乐节目,还是用体育项目来打造娱乐节目都不罕见,比如近期有两家台甚至有同一档跳水娱乐节目撞车,一些打着“武术”旗号的娱乐节目也相当火爆。为此,本期的三言两拍,本报记者和广东电视台记者燕江涛一起,聊一聊体育圈、电视圈和娱乐圈三圈一体的现象。

  F1的离去和武术的娱乐化打造

  黄越滔:作为一个F1的超级粉丝,我上周才知道央视体育频道今年不再直播F1的消息。至于为什么放弃F1的转播,最终还是钱作怪。据悉,2003年F1进入中国到2010年这7年里,为了推广F1赛事,上海久事赛事公司把花费1.5亿元巨资购买的F1转播权免费提供给央视转播。但由于央视转播资源丰富,并不能保证全年赛事的完整播出。在国外状况就完全不一样,其中最惊人的是F1公司曾以5年15亿美元的价格把独家电视经营权卖给了一家西班牙公司。由此可见,F1的转播权是多么值钱。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电视台曾是中国最早转播F1的地方电视台,但由于版权问题,自从央视转播F1后,广东电视台只能放弃转播。现在情况又不同了,上周末的F1揭幕战,很多车迷都是观看广东电视台的直播。至于说电视圈与体育圈的相互影响,我想听听广东电视台资深记者燕江涛的观点。

  燕江涛:就全球影响力而言,F1的商业价值是巨大的,就目前国内市场而言,只产生出了一部分的效应。央视在优质资源和较优资源的选择上有侧重,特别是考虑到近期和远期的商业利益,当乒乓球的收视率高过F1时,他们就会做出一定的取舍。而地方体育台的资源选择范围相对有限,在面对像F1这样的国际优质资源时,他们的态度就是:一定要。拥有F1转播权这样的地方台往往地处体育市场较发达的地区,他们会以相对更前沿而非均势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体育市场,经济的发达也使他们能在版权购买和广告收获上取得平衡。

  施绍宗:我对F1的了解有限,但我对以武术为主题的娱乐节目比较熟悉,最成功的可能要算河南卫视的《武林风》了,这一大型武术搏击比赛电视娱乐节目至今已有8年。今年,有一个同类型的节目——陕西卫视的《中国真功夫》出台,这两个节目将形成竞争关系,这对观众以及行业的发展都是好事。体育竞技运动进入电视台娱乐节目已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竞技运动成为电视娱乐节目必然要经过一些改造,以突出其娱乐成分,例如美国的职业摔角,就是将竞技与娱乐相结合,以娱乐为主。电视节目追求的是收视率,摔跤是小众项目,一般观众看不懂,要成为娱乐节目就必须对此进行改造以迎合观众的口味,职业摔角的表演性与疯狂性让不少观众得到满足,它的包装技巧是值得借鉴的。由此联想到F1在央视体育频道的停播,据说是商家不愿在F1比赛转播期间投放广告,因为F1的收视率不高。这就是说,就像职业摔角一样,F1这种洋玩意儿也不一定符合中国大众的口味。

  体育进入娱乐节目是一种回归

  施绍宗:体育节目娱乐化是很好理解的,同样,娱乐节目引进体育元素也有其必然性,因为娱乐节目必须经常创新,而在一个发展较快的社会中,人们会越来越重视体育的休闲娱乐和健身作用,特别是一些体育项目既有观赏性也有参与性,可以说是电视娱乐节目的富矿,将其加以改造转为体育娱乐节目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黄越滔:最近,多家地方电视台都热衷于将体育引入娱乐。纸媒也强调体育娱乐化的报道模式。最初还有些排斥体育娱乐化的报道方式,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体育明星加入娱乐领域,使得专业性很强的体育记者习惯了娱乐化。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体育和娱乐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燕江涛: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体育元素进入到娱乐节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体育的一种回归。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是相对封闭的,运动员和外界的接触少,但时代变了,电视产业现在已是极发达,特别是无孔不入的娱乐化趋势,而体育产业的蓬勃兴起使体育具备了和娱乐产业共舞的条件。在体育回归校园、回归社会的大背景下,新一代的运动员相比老一代显得更接地气,他们在屏幕前的形象更加清晰,在娱乐节目中的可塑性更强。总而言之,他们是明星,却不像明星那般被公众一一知晓,他们朴实真挚间少了言辞客套,却是真人秀节目和现场类节目的优质嘉宾。在形象气质等前提具备的条件下,这应该说是一种自然合理的转型。

  黄越滔:我们对电视台热衷于将体育引入娱乐的做法和目的了解不多,但我认为这其中有巨大的双赢潜力,所以才促使越来越多的体育明星出现在娱乐节目中。

  燕江涛:体育节目的娱乐化我只能说体育节目的表现方式更加多元化了,增加了更多的娱乐因素而已。其实体育节目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形态,里面应该有励志片,有情感片,有故事片,有娱乐片。还是回到时代的角度,现在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体育的外延扩充到了它本该拥有的空间,也给了体育电视人更广泛的创作空间,但什么素材必然产生什么类型的成品,很多经典的存在不一定需要以娱乐的方式成为经典。

  体育化娱乐化都是一种商业化

  燕江涛:不论体育化,娱乐化,都有商业化的因素存在,但不是绝对的。体育进入娱乐是回归生活,接近社会,把以前束之高阁的东西放回尘间,这当然会产生一些商业的运作和策划,其中就包括娱乐,并从中产生利益需求,我们称之为商业化。体育开始娱乐化反映的是人们对体育内涵更广泛的需求,它本是与生俱来的,商业化开发了它的天性,让它的形象在观众心中更加丰满。

  黄越滔:我赞同燕江涛的观点。其实在这方面,中国已落后欧美发达国家很多了,首先从理念上就要有所转变。商业化并不是件坏事,作为媒体,我们也有责任对体育和娱乐的转换、融合有正确的认识和引导。

  施绍宗:体育明星越来越多地成为娱乐明星,如散打王柳海龙正在向影视明星方向努力,他已拍了好几部电影,今年年底作为贺岁片上映的《警察故事2013》,在片中他演一名反派,与成龙有一场长达7分钟的对打戏。体育明星向娱乐明星发展,是他们自身的需要,也是观众的需要,但最终能否真正成功,还要看各方面的因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体育与娱乐的融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泛消费社会”,其中一个特点是“娱乐至死”,因此,就连政治与经济这本来应该是严肃的领域都具有了娱乐的特性,就更不用说本身就具有一定娱乐功能的体育了。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其背后的实质,那就是,对于追求收视率亦即商业利益的电视台来说,无论体育化,还是娱乐化,其实都是商业化,准确地说,就是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当然,这一切又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