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网十年:助推中国网球发展 "第五大满贯"只是目标

2013年10月06日 20: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10月6日电 题:中网十年:助推中国网球发展“第五大满贯”只是目标

  中新社记者王曦

  “世间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

  与十年前初出茅庐时提出的“中国迈向中央球场”口号相比,十年后的中网已经成长为世界顶级网球赛事,口号也发展为“无处不网球IN北京”。

  尽管依旧年轻,但经历过十年磨砺的中网,赛事影响力的提升显而易见。

  谈票房:“一票难求”达到顶峰

  “赛事的影响力从票房就能所见一二。”中网营销及品牌管理中心总监何华立6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过去的十年间,中网的票房情况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赠票无人问津”、“赠票有人来”、“赠票有人要”、再到如今的“赠票很少,且一票难求”。

  据中网组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5日,今年中网观众人数已经突破28万,如果算上今天的决赛,观众总体规模将有望突破30万,达到历史顶峰。

  何华立透露,在今年赛事举办期间,4日、6日两天的门票均提前售罄,而这种场面还只在2009年中网整体搬迁后才有。“当时的主场馆莲花球场只有8000个座位,而如今钻石球场的规模达到了15000人。”

  更为重要的是,中网的票房影响力目前已经辐射到韩国、日本、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每年都会有大批境外观众前来观赛。

  亲身经历了十年中网的资深网球记者孙海光坦言:“与十年前赠票观众为主,场地还有大片空座相比,我认为,如今看比赛的观众中,懂网球的越来越多。”

  谈影响:助力中国网球整体发展

  在孙海光看来,与十年中网相伴的,是中国网球的巨大发展。

  “中网应被看作是中国球员的一个舞台。”他回忆称,2004年复出的李娜正是通过当年中网比赛的锻炼,成就了随后在广州夺得职业生涯首冠的辉煌起点。

  孙海光认为,中网的成功举办以及中国网球水平的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扎根中国。如今,中国球员已经不再需要为拿到积分而“劳师远征”地去世界各地参加比赛。

  据了解,明年在中国举办的WTA网球比赛将达到8站,而ITF赛事也将达到14至16站。要知道,2004年在中国举办的WTA赛事只有2站。

  何华立补充说,正是通过中网等赛事的巨大影响力,四大满贯也开始谋求与中国网球展开合作。“一方面我们可以学到先进的办赛经验,另一方面他们也能更好地开拓中国市场,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不光如此,中网的举办还直接或间接培养了大批网球人口。何华立告诉记者,中网在赛事之外大力推广业余网球的发展,旨在为中国发掘更多的网球人才,而这才是中国网球持续发展的基础。

  对此,拥有十余年球龄的孙海光感同身受:“与十几年前场地少、参与人群也少的局面相比,如今打网球的人越来越多。”他说,中国网球爱好者目前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他们会带动下一代,这样中国网球人口的基础才会牢固起来。”

  谈目标:距离“第五大满贯”还很远

  尽管十年间的发展令人称道,但对于日前有媒体认为中网有望成为“世界第五大满贯”赛事的说法,孙海光还是坦言:“目标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他说,尽管硬件条件目前已经可以媲美任何一项大满贯赛事,但中网在媒体、球员、观众等软件服务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对此,何华立认为,“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时间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中网才有可能比肩世界其他著名赛事。”他指出,尽管女子赛事已经达到皇冠赛级别,但男子赛事的级别目前却只是ATP500,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依旧“稚嫩”的软件条件也让中网距离顶级赛事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前十年,中网的赛事规模以及影响力都已建立起来,而后十年则是修炼内功的关键时期。”至于目标,何华立说,“以打造百年赛事为基础,要让世界感受到,中网是一项真正用心去办的比赛”。(完)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