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舞蹈老师地震中失去双腿 戴假肢跑“上马”(图)

2013年12月02日 14:21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昨天落下了帷幕。在这场“人”与“城”的健康盛宴中,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参与者感受着奔跑的快乐,同时也沐浴在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中。“奔跑的城市,市民的节日”,这些特殊的参与者,讲述着他们眼中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

  残疾舞蹈老师的“上马”

  对失去双腿的绵竹汉旺镇舞蹈老师廖智来说,12月1日是特殊的一天。

  这一天,她第一次参加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站在长长的人流织带中,扎着马尾辫的廖智显得那么特别,这一天,她要用自己的一双假肢向5公里健身跑的终点奋力奔跑。“马拉松的意义不在于输赢,在于奔跑,释放我们发光的生命。”说到为何参加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廖智如是说。

  在5.12汶川地震中,廖智失去了双腿和她最心爱的女儿,这对年轻的舞蹈老师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事情。“虽然双腿截肢了,但我依然要坚强!”廖智的座右铭告诉大家,即使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自己仍然是生命的强者。在汶川地震后,廖智致力于慈善事业,帮助家乡父老筹款,并自编自舞,参加了《舞林大会》、《我要上春晚》、《舞出我人生》等节目,央视特别播出了她的专访。昨天,廖智作出惊人之举,她穿上了假肢,成为上海马拉松赛上最耀眼的路跑者。

  对普通人来说,跑完“上马”5公里的距离或许不算什么难事,然而,廖智却需要不时地停下脚步,调整“假肢”。“因为是新的假肢,所以跑之前我还是很忐忑,”廖智说,“让我有信心的是,在准备这次的比赛之前,曾经戴着这双假肢在跑步机上完成了六、七公里。”即便有备而来,廖智的速度依然很缓慢,她的同伴不时地停下来陪伴她,即便如此,微笑始终挂在她那张美丽的脸上。廖智所到之处,得到了啦啦队和市民们的一致支持,他们毫不吝啬地为这位“最美跑步者”送上欢呼和掌声。

  上午9点,廖智的身影出现了终点,她随即在个人微博上发布了自己的参赛照片。照片上的她,始终保持着迷人的微笑,“你的脸还没笑痛啊?”同伴边跑边打趣,廖智却作出了让同伴们惊讶地回应,“明年我们继续跑十公里吧!”

  断腿舞者廖智用她的坚定感动了“上马”,她的微笑成为上海马拉松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再也没有什么比坚强的运动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动的了。昨天深夜,廖智在个人微博上写下了马拉松心经,不少网友称赞道:“你是今天马拉松赛上的女神!堪称最美马拉松选手。”

  81岁老教授的“上马”

  廖智的美丽身影在“上马”耀眼夺目,而那些在路上奔跑的老者们也得到了尊重的目光。在奔跑的人流中,一张张充满褶皱的脸庞上,写满了对运动的享受,对健康生活的向往。

  81岁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叶老,是跑步人群中最受敬佩的老人之一。在退休前,叶老是交大体育老师,由于热爱运动,即使退休,叶老也常年坚持跑步。“我以前活动惯了,到老了也不想安静下来。”叶老自称,因为不喜欢参加打太极这样安静的运动,反而是马拉松,能够让他找到运动的乐趣。

  现在,叶老组织了一支以老同事为班底的老年路跑团,常年坚持运动,参加马拉松比赛。“这是我第十次参加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我还会坚持跑下去。”1922年出生的叶老,从跑步中感受到了健康的活力,他的脸上洋溢着马拉松带来的快乐。“我们的路跑团现在队伍正在逐渐壮大,很多社区中的老年人也加入了我们的跑步行列。”

  上海国际马拉松,给老年跑步团队创造了一个健康的平台。现在,上海有组织的老年长跑队越来越多,而这与“上马”的贡献密不可分。在昨天的跑道上,参加马拉松赛的老年人,为数不少,他们或参加10公里健身跑,或参与半程马拉松,甚至全程马拉松。这些花白头发的老人在青年面孔占主流的马拉松队伍中,显得十分惹眼。

  下午一点半,上海国际马拉松的比赛截止时间已过,然而,仍有选手陆续冲向终点。其中,一位60多岁的老人正迈着艰难的步子,一步一步冲向终点,老人的毅力与坚定,得到了围观者的一致赞许,而他的亲人站在场外,为他加油鼓劲。

  这就是“上马”,没有年龄的界限,没有老与幼的区分,在跑向终点的那一刻,所有的路跑着都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传递着健康的正能量。对他们来说,终点已经远远超越了一场比赛的意义。

  无数志愿者的“上马”

  在这场人与城市的健康约会中,为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默默奉献的是那些可爱志愿者的身影。

  昨天凌晨四点,上海理工大学的众多志愿者纷纷出动,前往外滩。“这是我第一次当马拉松志愿者,”小张同学来自理工大学工程学院,“我们学校有100多名同学报名当志愿者。”昨天清晨的气温只有5度,寒风中,小张举着牌子,已经站立了两个多小时,清晨六点左右,路跑者逐渐多了起来,不断有人跑过来问路,有很多参赛者不清楚半程马拉松的起点,还有参赛者询问厕所的位置,小张都耐心地解答。“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参赛者作好服务。虽然今天很冷,但是我非常喜欢在这里当志愿者。”

  赛道边,啦啦队志愿者的身影进入了记者的视线。在采访中,记者得知,这些志愿者凌晨三点多就出门了。来自上海交大的赵同学边在寒风中吃早点,边对记者说,“我们的任务是当好啦啦队,为参赛者助威。”这些啦啦队员在寒风中的坚守成为冬日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小胡同学作为志愿者,做着特殊的志愿者服务——免费为半程和全程马拉松运动员放松按摩。“我们学校一共来了100多名志愿者,帮助选手做赛后放松。”上午八点多,第一批半程马拉松运动员抵达终点,小胡和他的同学们已经开始忙碌了起来,在一张按摩床上,志愿者为选手按摩大腿和小腿,“每个选手可以按摩4到5分钟,这样算下来,一天要按摩五六十人左右。”

  今年的上海国际马拉松,志愿者的团队前所未有的壮大,他们和所有的参赛运动员一样,一起成为这座奔跑城市的亮丽名片。

  马拉松后部分参加者轻度扭伤拉伤

  关节肌肉损伤勿随意“活血化瘀”

  □记者 肖波

  晚报讯 昨天,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万名热爱运动的市民参加,记者从沪上医院了解到,随着参加者健康运动的观念的增强,赛前健康宣传频率升高,今年因为热身不够而造成受伤较重的病人极少。但仍然有部分参加者出现轻度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等,医生提醒,不要一受伤就用红花油等活血化瘀的药,内出血伤使用后反而可能增加出血量。

  作为运动爱好者,卢女士(化名)和老公昨天分别参加了半马和全马。卢女士昨天跑21公里的半马,最后5公里膝盖大腿的肿胀感差点让她奔溃,想到要给4岁的儿子做个好榜样,她才咬牙坚持下来,但下午就发现膝盖肿胀明显。这样的情况在一些参加者中不少,感觉病情并没有严重到要上医院,但关节有点扭伤,有的则是小腿、大腿或臀部肌肉拉伤。

  中山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孙湛今早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都市人群平时运动较少,很多人对自己体能评估不太准确,而马拉松运动量较大,所以每年都会出现扭伤、挫伤、肌肉拉伤等意外。最常见的是扭伤,关节肿胀变形,出现受伤后应立刻制动,尽可能减少活动,让受伤的关节得到休息。由于扭伤常常伴随着内出血,所以千万不能用红花油等活血化瘀的药,否则可能增加出血,加重伤情。而是要立刻用冷毛巾对受伤部位冷敷,每次30—60分钟,视严重程度一天3—5次。48小时后改为一天多次热敷。如果出现无法忍受的疼痛,或肿胀不退,应去医院拍张片子,确认骨骼、关节、肌肉、韧带的受伤程度。

  如果是肌肉拉伤,最重要的是卧床休息。很多人并不重视肌肉拉伤,例如左侧小腿拉伤了,认为只要左侧小腿不动就行,一瘸一拐继续走动,孙湛说,其实,肌肉活动往往是一个组群,一个动作需要许多肌肉协调才能完成,如果腿部肌肉拉伤,得不到及时休息康复,恢复就会很慢。

  用一颗坚强的心去“跑马”

  □晚报记者 杨冬

  跑步是一回事,跑马拉松又是另一回事。

  昨天的2013上海马拉松,我跑完了人生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42.195公里,4小时10分的完赛结果看似还凑合,但30公里后的崩盘和最后2公里的抽筋还是让人不忍直视。

  真正喜爱上跑步,还得源于一年半前的夏秋之交,参加万科在浙江杭州良渚举办的一次媒体活动。在那场包括骑车、跑步、皮划艇在内的小型铁人三项比赛上,成功瘦身后的万科老总郁亮始终身体力行,如教父般推广运动的好处,让人真切感受到“管住嘴、迈开腿”的魅力。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重新穿上跑鞋,开始奔跑。真正着手计划今年的上海马拉松,则是从今年9月结束了滴水湖24小时接力马拉松耐力赛后才开始的。起步时间虽有点晚,但本着“首马”只求完赛不求PB(注:Person Best,个人最好成绩)的宗旨,我开始了备战。

  如果说马拉松比赛当日只需跑42.195公里,那么此前的训练要跑若干个42.195公里。由10公里提升至20公里,由20公里提升至30公里,再由30公里继续上提,每一次拉练的过程都是极其痛苦的。大运动量之后的失温、不适、疲惫,让我深深地感受到长距离跑步的残酷,甚至是恐怖。

  这样的一种恐怖,延续至昨天。我与3.5万名各色各样的跑者集结于外滩,7点发枪,前10公里感觉良好,跑得相当顺畅,每公里5分钟的配速超过训练的平均值,甚至还信心满满地跟着330的“兔子”(注:以固定配速完成赛事的配速员)跑了一段。但在20公里以后,速度开始往下掉,配速降至5分30秒。特别是在30-32公里的赛段,两上龙腾大桥的爬坡,开启了业余跑者传说中恐怖的“撞墙”期——身体疲劳的极限。此时任凭心中有无限遐想,奈何双腿发飘,想死的心都有了……

  就在我崩溃、绝望,不断被后上的选手超越之际,热心的路人给我递来了香蕉和运动饮料,沿途的医护人员往我发酸、发疼、发飘的大腿、膝盖喷洒云南白药,即使如此,我最后的2公里还是抽筋了。奔跑至龙华中路上,当志愿者高喊着“还有500米,加油就快到啦”,我用尽最后的力气,挺直了腰杆,努力让自己像那么回事儿,不至于太“怂”地跑进全程的终点——八万人体育场。

  4小时10分的成绩也算是对近三个月来与一同备战上马的小伙伴徐汇滨江、浦东世纪公园的集中训练有了个交代,但没能跑进4小时还是非常遗憾。

  我把跑步的成绩、照片“Po”到了微信朋友圈里,引来小伙伴们的集体围观。不少人受到马拉松特有的氛围感染,誓言明年也一起加入跑步的行列。这无疑是我在经历了非一般的疲劳、疼痛之余最大的慰藉。

  我想,跑马拉松不管是跑半程、全程,一颗坚强的心是必不可少的。

  明年再来。

【编辑:于晓】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