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琰承认战术有失误 周洋干扰对手中国丢牌不冤

2014年02月19日 10:04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知道一下

  在短道速滑接力赛中,每队有4名选手参赛。由于滑行速度很快,冰面的空间有限,只有正在滑行或者要进行交接棒的队员才能呆在赛道上,其他队员只能在场地中间的区域慢滑准备。

  成都商报记者 周玥廷

  实习生 肖凌霄

  中韩短兵相接

  历来火花四溅

  这戏剧化的一幕与四年前的温哥华赛场极为相似,只不过那时是韩国队率先滑过终点线,后因李琰投诉,裁判反复观看录像后认定韩国选手在一个关键的内线超越时犯规,胳膊打到了中国队员,从而取消了其成绩,王濛领军的中国女子短道队得以打破韩国在这一项目上的垄断,夺取中国首枚短道接力奥运金牌。

  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赛前被普遍认为是中国队的夺金点之一,但在决赛中,由于王濛在超越时犯规,第三个冲过终点的中国队被取消比赛成绩。

  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在所有其他项目冲金未果后,女子3000米接力被视为中国最后一个夺金点。决赛中,誓夺金牌的中国姑娘一马当先,不幸在最后一棒被韩国选手超过,又与金牌无缘。实际上,在预赛和决赛中,中国选手均出现交接棒的小失误,特别是决赛最后一棒的交接过程,被普遍认为是失利的主要原因。

  据新华社

  本届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中国队可谓是意外频发。不过与前几天意外夺得首金不同,在北京时间昨日傍晚进行的女子3000米接力赛中,第二个滑过终点的中国队被裁判判罚犯规,被取消了比赛成绩,最终连块银牌都没得到。韩国队以4分09秒498获得金牌,加拿大队与意大利队分列亚军和季军。卫冕冠军中国队在这短短4分多钟到底发生了什么?

  周洋干扰对手

  中国队丢牌不冤

  中国队是上届冬奥会该项目冠军。本届虽然少了王濛,但以李坚柔、周洋、刘秋宏和范可新的实力,中国队依旧具备夺冠的希望。比赛开始前一个小时,前冬奥会冠军大杨扬还在其个人微博中“制造悬念”,她透露说:“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表示会在比赛中派出奇兵。”她随后还跟帖说道:“奇兵是出场顺序?还是交接棒的错位?领先会怎样?”

  最终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中国队不仅输给了韩国队,还被裁判判罚犯规,被取消了比赛成绩。对此,大家一时半会儿都没有反应过来,最初不少人甚至认为是裁判判错了。

  通过录像回放,真相很快浮出了水面:在最后一次交接棒时,范可新推了已经站在她前面的李坚柔,与此同时,周洋突然也滑了过来,并与正在比赛的韩国队队员有一个不太明显的碰撞接触动作。就是这个小细节,让裁判组认定:周洋赛道上滑行影响了其他队伍。

  弄明白裁判的判罚理由后,周洋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说法,“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想正常保护队友,如果李坚柔摔倒能去接着(滑),我也不知道会滑到那里,只是感觉有人碰到我。”

  李琰昔日的弟子、都灵冬奥会男子500米冠军阿波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距离比赛结束还有两圈,范可新和李坚柔交接棒的时候,周洋站在了赛道上。这是一个让人很难接受的判罚,但是很遗憾,我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判罚。”

  问题不在李坚柔

  李琰承认战术出现失误

  赛后,李琰并没有过多责怪周洋的犯规失误,而是主动承认战术上出现失误。李琰表达了自己的两方面观点。关于犯规被罚,李琰认为:“我们的确有个小动作有些犯规嫌疑,裁判认为周洋滑完之后,在赛道上还继续滑行了一段距离,而她所停留的区域可能会干扰到其他对手。但当时其他人落后中国队有两三米,根本不会影响什么。”

  为什么最后一棒是冲劲不足的李坚柔而不是范可新?在解答这个问题时,李琰承认是队员在执行战术时出现了失误,“其实我们唯一的失误应该是最后范可新应该滑两圈半,但是她在没到两圈的时候就推了(李坚柔),她不应该推李坚柔,她接着滑下来应该是正好的,这是我们自己配合的失误。”李琰表示,短道队的原定战术是范可新滑最后两圈半,完成冲刺,但是范可新在还有两圈时交给了李坚柔,没有任何准备的李坚柔马上被沈石溪超了过去,“如果按正常战术打,还没有出现违例的话,我们真的有机会。”

  对于中国队的失利,做客腾讯演播室的王濛也认为失误根源在接棒混乱,“这主要是因为刘秋宏提前接了周洋的棒,周洋原本计划是滑两圈半,但是只滑了一圈半刘秋宏就接棒了,随后范可新只能接棒,因此最后两圈就只能由李坚柔来完成了,否则范可新就只能连滑四圈,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