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江日报:意大利是70后的青春后遗症

2014年06月26日 13:47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评论员 刘林德

  同样是狼狈出局,同样收获液体分泌,意大利人得到的是眼泪,英格兰人得到的是口水。直到最后,意大利人才大彻大悟,他们第一轮战胜的英格兰,是死亡之组的真正菜鸟,并非他们自己颠覆了低开高走的传统逻辑。

  在中国,只有意大利是真爱,无论他从来跌跌撞撞,无论他从没踢出华丽的足球,他总是背负无限期望,然后带走无尽的同情和伤感。不要说因为他们长得帅,我们可不像日本女球迷那么浅薄。意大利出局,朋友圈弥漫“世界杯结束了”的悲伤,有男有女。

  这份爱,真挚又偏执。苏亚雷斯错把绰号为“椰子”的基耶里尼当作一块小鲜肉,健翔老师70秒喊出15个“红牌”,不仅是正义感,更是情感。咬了别人,苏牙还是苏神,咬了意大利人,神变成了鬼——吸血鬼。同样是一个坏小子,巴神如果代表某个非洲国家征战,估计就是未开化的代名词,穿上意大利球衣,便有了神秘的邪恶气质,知道你坏,却停不下爱。

  这是青春期的典型情感,虽然青春早已不再,意大利足球却成为70前后一代人永远的青春后遗症。

  那是遥远的1990年代初期,我们国家的青少年亚文化正处在巨大的改造和变化之中,意大利之夏、意大利足球联赛就这样闯进了我们的青春期,成为我们迎接全球商业文化的先锋,我们并无自觉,成为成长于其中的第一批中国人。

  那是商业偶像的崛起,我们不再谈论尼采,也没太大愿望成为雷锋和赖宁,而是疯狂地喜爱巴乔、荷兰三剑客。我们更多思考的不是谈古论今,忧国忧民,而是扮出巴乔式的忧郁,捕获芳心……虽然后来我们知道,跟巴乔相同的只有身高。

  那个年代,足球俱乐部的中插贴满卧室,一份足球报,撕成小块在全班传阅,期待的中考高考礼物,是一套盗版AC米兰球衣。那个时候,班里的女神会每人捐出5块钱让男生买足球,却羞涩于在球场边为你呐喊,如果你只是学习好而不擅长点体育运动,那就不要指望成为白马王子。

  那个年代,意见领袖不是网络大V,而是张路张慧德老师,张慧德老师翻译的外国人名,压倒新华社译名成为主流,张路老师的技战术水平一度被认为远超国足主帅,谁都不会想到,敬爱的张慧德老师现在堕落为足球竞猜界的“大师王林”。

  那个年代,意甲是“小世界杯”,更准确地说,就是我们眼里的世界。那时候我们熟悉的各国人名,除了新闻联播里的外国政要,就是意甲转播中的各队球员。跟老布什相比,那些奔跑的小伙子显然更讨人喜爱。

  我们这样钟爱意大利,迁就意大利,美化意大利,就因为他们在我们的青春里无可替代。青春无需讴歌,历史也会对我们的青春文化有所评价,但对我们自己来说,那就是唯一,永恒的回忆。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