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华网:北奥之后 男篮6年坏账

2014年09月28日 21:3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新华网仁川9月28日体育专电(新华社记者林德韧 李博闻 黄杰)想当初,北京奥运会,闯入八强的中国队达到历史的巅峰。看今朝,仁川亚运会,无缘四强的中国队跌入历史的低谷。

  从止步奥运会八强到止步亚运会八强的自由式落体,中国男篮仅用了6年时间。短短的6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6年“凑合” 积重难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将中国男篮一步步推向深渊的,是长远目标对眼前目标的一次次妥协,是为奥运会、世锦赛组建阵容时的一次次“凑合”,是“成绩决定论”让男篮一次次错过“换血”良机。

  北京奥运会的中国男篮迎来了历史巅峰,同时也迎来了新老交替的最好时机。不过,为了保证能够在2010年土耳其世锦赛有所作为,中国男篮在2009年亚锦赛备战过程中选择了“小修小补”,那届亚锦赛中国队依然靠着王治郅和易建联攻城拔寨,甚至老将杜锋都被委以重任,新近补充上来的胡雪峰和李晓旭还偶尔有闪光点,苏伟基本上作为“龙套”跑了全程,新人没锻炼,决赛又输给了伊朗队,中国男篮最好的“换血”机遇错失了。

  接下来是2011年亚锦赛的“蓄力伦敦”,男篮阵容中进行了相对大幅度的人员调整,但主力阵容依然是王治郅、易建联、刘炜、朱芳雨这几个,年轻队员亮点更多的是丁锦辉在防守端的“拼命”、易立在某些比赛中的灵光一现以及于澍龙、张兆旭、西热力江的开场舞,“凑合”着拿了武汉亚锦赛冠军,年轻队员依然没有接班。

  伦敦奥运会中国队未能再现神奇,带去的“未来之星”王哲林和郭艾伦也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次年的菲律宾马尼拉亚锦赛上,为中国队攻城拔寨的依然是易建联、王治郅、朱芳雨、王仕鹏……中国队历史性负于中华台北队,“用老将保成绩”的战略彻底失败。

  中国队虽然每届大赛都带新队员称锻炼,但在场上起中坚作用的总是那几员老将,新队员要么上不去场,要么在场上干“脏活累活”,为了保成绩,年轻队员始终没能接手“核心业务”。保大赛、争成绩、锦标至上……结果榨干了老将,耽误了新人,整个体系没有足够新鲜血液的补充,已病入膏肓。

  6年假象 一朝破灭

  这6年来,从成绩上看,中国男篮其实是“幸运”的。虽然2009年在家门口丢掉了亚锦赛冠军,但紧接着广州亚运会上成功夺金,土耳其世锦赛小组也意外出线,男篮保持了不错的颜面,2011年在武汉重夺亚锦赛桂冠,中国男篮始终维持了“亚洲一流”的假象。

  但当时危机已然存在,如果没有王治郅的爆发,中国队可能在广州亚运会四分之一决赛就输给了卡塔尔队;获得一场胜利就晋级世锦赛十六强的战绩,更多的是依靠运气;而武汉亚锦赛伊朗队如果不是在淘汰赛首回合就“大意失荆州”,最终鹿死谁手尚且未知,更不用说最终决赛中国队只是一分险胜约旦队。

  一而再、再而三的“及时雨”拯救了中国男篮,拯救了中国篮协,却一再耽误了中国男篮重建的最好机会。

  千呼万唤始出来,2013年亚锦赛崩盘之后,中国男篮被一推再推的新老交替终于拉开了帷幕。宫鲁鸣在2014年二月份走马上任,一开始就摆明了全力培养新人的态度,刘炜、朱芳雨、王仕鹏等老将先后无缘国家队,这次仁川亚运会,易建联也因伤没有出战。这场疾风骤雨式的改革,对于中国男篮是一次注定疼痛难忍的“刮骨疗伤”,重新振作的路上必然会面临失败的阵痛。

  积重难返,沉疴难愈,6年来缝缝补补凑合过日子的体系一旦崩塌,留下的只能是一片狼藉。宫鲁鸣想要在这一片狼藉中寻觅一条新路,又谈何容易。

  6年坏账 何时还清?

  本届男篮12人当中有10人都是“90”后,可谓是一支“青年军”。亚运会上男篮的表现也给了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防守强度的增加、跑动的积极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支队伍新的精神面貌。但险胜中华台北、负日本、输伊朗还是证明了这支球队底蕴的缺失。

  对于球队的实力,宫鲁鸣很早之前就说过“要以练为主,以提高个人能力为主,目前我们球员的个人能力差远了”,但个人能力岂是一年半载就能练出来的?进一步说,个人能力岂是应该在国家队练的?难道不应该在家里练好再参加国家队吗?

  中国队的问题实在太多,表层上是教练和队员的技术、战术、人员安排,深层上是6年来对培养年轻队员、加强梯队建设、培育新一代核心的忽视,这一切的“坏账”,并不应该由宫鲁鸣和这支娃娃军全部背负。

  按照中国男篮目前的人员构成和竞技状态,这6年挖下的“大坑”何时填平依然是个未知数,总结亚运会的积极因素,中国男篮前进的路还很长。

  但愿这6年坏账能最终还清,但愿中国男篮不再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弯路。

【编辑:于晓】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