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齐鲁晚报:谁能玩得起“三大球”

2014年12月22日 13:58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深化体育事业改革的号角再次吹响;在此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表达了尽快把中国“三大球”抓上去的决心和信心;以教育部为主导的“校园足球新政”即将正式展开……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为什么在足球层面上还出现了“围城”态势,城外的人想进进不来,城里的人挤破了头要出去?既然从长期来看,以足球为龙头的“三大球”产业,将带动中国体育产业的突破乃至腾飞,可以说曙光就在眼前,那么为什么力帆、中泽的老板不能再坚持一下?说到底,原因恐怕有二条:其一,手头比较紧;其二,对未来的竞争心存忧虑。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手头紧”的难处大家都明白。那么为什么以力帆、中泽为代表的私营企业对未来的竞争缺乏信心?这就不单单是“活钱”的问题,他们更深层次的忧虑恐怕来自大型国企重新深度介入足球,他们担心双方实力对比悬殊太大,硬撑下去难免成为“炮灰”。足球如此,未来的中国篮球、排球应该也会呈现同样的态势,即国家的扶持力度越大、优惠政策越多,国企就会表现出越浓烈的兴趣和意愿。表面上,中国“三大球”在短时间内会迅速繁荣,但这种繁荣更接近于“奥运金牌战略”下的中国传统优势项目的表面荣光,其背后缺乏市场、民众、经济链条作为支撑,一旦上层政策出现调整,便会“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在鼓励大型国企进入“三大球”市场的同时,如何通过制定明确的制度、合理的措施确保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俱乐部的活力和命脉,避免出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丛林竞争”,保持中国“三大球”合理的生态环境,这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一味姑息下去,中国的“三大球”将在不久的将来变身“企业队”,曾经取得的些许突破将大幅度倒退,一切都将回到二十余年前足球职业化改革前的“原点”。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