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影视基地热潮大透视 千城纷起八成亏损(2)

2012年04月06日 04:45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同质化危机:近半影视城或被淘汰

  “美国几十年下来才形成了几十家主题公园,而我国20年间就建成了近万家主题公园,肯定有一大批要被淘汰。”齐勇锋说。

  他认为,影视基地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环节,在仅仅为制片方提供取景地的单一功能下,目前已过多过滥,总量上已严重供过于求。影视城扩张速度为何如此生猛?他认为,主要是各地区之间有不同的利益,有些地方政府见别处有影视城,而自己的区域内还有不少土地,就也建一个。“比如说汉城、宋城,你横店可以建,我西安也可以建,焦作也可以建。结果大家都建,甚至有些影视城的创意团队都是同一个,盲目投资,最后必然亏损和恶性竞争。”

  齐勇锋分析说,当前国内影视城的硬伤之一是雷同:古装剧流行的汉、宋、明、清等几个朝代,古建筑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以汉城、宋城为例,全国各地都有几十家,严重供过于求。但影视剧增长速度却远没跟上。目前我国每年影视剧产量约在500部,即便是美国,年产量每年也不过七八百部,我国影视剧未来几年的产量也不过每年七八百部。由于多数影视基地缺乏竞争力,剧组选择的空间很大,有时只是拍个外景就走了,而影视城一旦建成,就面临着日常维护成本和折旧。

  硬伤之二是产品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影视城行业的性质也是高投入、资金回收周期长,很多影视城建成后,缺乏后续资金投入,十多年都没有改造过,对剧组和游客都没有吸引力,最终陷入困境。以云南大理的天龙八部影视城为例,当年因为《天龙八部》在那里拍摄而成名,但电视剧播放完热度一过,便很难再借助影视剧的热度吸引游客,影视城就出现闲置。

  部分影城现状:配套和产业链是劣势

  中山影视城是华南地区唯一入选中国十大影视基地的影城,但也曾传出经营不善的传闻。喻立建否认,中山影城去年盈利300万元,但偿还投资商一定的利息后,是有一些亏损。“但就算是在亏损,我的土地在升值。1998年时才9万元/亩,现在起码四五十万元/亩,光300亩土地都能卖一亿多。现在把它拍卖出去,肯定是赚的。”

  中山影城的现状可谓是眼下国内影视基地膨胀的“缩影”。

  在喻立建看来,中山城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名人的一生为主题和背景建设的影视城。去年辛亥百年,共有18部电影在中山城拍摄,中山城另外一大优势是独特的南方景观。“到了冬天,北方都是枯树、枯叶,不具备拍戏条件时,我们这边却还是花花草草的。每一年冬季都是我们拍摄旺季。”其收入包括:旅游门票收入,影视剧组场租和婚纱拍摄收入。去年,游客人数和收入都有30%的增长,接待游客30万人次,门票收入有500多万元。

  不过,喻立建坦承,中山影视城也有劣势。一是相关配套还不健全。影视产业链一环扣一环,剧组来到这里,不单是拍戏,还有吃住行,还有群众演员,摄像器材租赁等。有一次他到现场去看拍戏,开拍后,有一名群众演员拿着枪却露出手表,还有群众演员,在戏开拍了还在打手机。“群众演员的素质,也是影城的软实力。一个剧组一两百人,群众演员素质不高会影响拍摄进度,一天下来损失就是几十万元。”

  喻立建还表示,目前影视城还没有摄影棚,还不具备后期制作的条件。为此,影视城将配套建设上档次的酒店,并对群众演员进行培训、造册。引进珠海的影视制作公司,拉长产业链条,争取将来的游客接待量达到100万人次。

  近日,央行、发改革委等联合发文,明确提出:“对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城市水源地的观光农业等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发展的旅游项目,应严格禁止或限制发放贷款。对于可能借旅游项目名义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应从严审查。”

  专家:大肆兴建影视基地浪费土地

  记者:新建影视基地中,95%的项目投资过亿元。为何出现这样的建设热潮?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很多地方是想推广城市。但真正对城市有推广作用的,都是自然风光。即使是横店,对周边也没有带动作用。靠影视基地推广城市,这种思考是错误的。还有的地方是影视基地和主题公园结合,但又没有主题,缺乏持续内容。

  还有的人是圈地,这点很突出。政府补贴多,地又便宜,没有产业就通过地产、物业赚钱。好多都是房地产公司想把土地变成地产开发,借各种名义圈地,里面没有实际的产业效益。现在建影视基地,作为影视公司总部聚集好一些。比如北京怀柔配套有后期制作,还有横店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但大多数都没有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收入很少,很难盈利,再建没有意义。

  余泳(影评人):现在的影视基地太多了,好多省级电视剧中心也要搞。有的是为了拍摄,有的是为了旅游。很多都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面积都很大,其实很浪费,建设也没有差别化。现在每年电影已经大量积压了,能上院线的很有限。电视剧每年2万集,能上星的少之又少。很多人是为了拿地,征地搞影视基地,是看准了土地的升值空间。在经营者眼中,这是一种保值增值的手段。

  记者:这种“文化地产”会对文化产业有什么影响?

  陈少峰:文化地产是通过文化来实现地产增值,但现在根本没有文化。这是一种泡沫。对文化产业没有帮助,也是土地浪费。本来该投到文化的钱投到地产上去了。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肖欢欢、陈庆辉、梁国瑞

【编辑:吴博】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