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殡葬业开始与互联网接轨 微信上建立网络纪念馆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4月08日 10:53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贾博(左)与梁宇在一间普通公寓房的办公室内,畅谈自己的创业之路。

      王潇 摄

    早已红透微博圈的 “逝者如斯夫dead”博主林东平,去年把原来的工作辞了,专职入伙,与一帮“80后”、“90后”共同努力在殡葬业闯出一条互联网新路。

  但现在,在观念的压力之下和屡不见效的尝试之后,团队不得不权衡方向,向传统回归——在网上卖起了纸扎。

  虽然卖纸扎不足以使收支平衡,但团队还是有信心。林东平的合伙人贾博说:“起码,我们找到了造血模式,虽然是比较少的一部分。”

  聚首在“逝者如斯夫dead”

  这是一帮“80后”、“90后”,相聚源自 “逝者如斯夫dead”——一个关注逝者、专门发布讣告的微博,屡次登上了新浪微博搜索榜,甚至一度位居榜首。

  从微博红火之初到全职做殡葬,林东平心态也在改变。

  起初,林东平有很稳定的工作,足够满足生活要求。他也是个内敛的人,原先只愿意接受文字采访,是在记者屡次劝说之后,他才接受了电话采访。他享受一个人经营这个微博的 “孤独与自由”,并觉得“逝者如斯夫dead”的状态已经挺好。

  但他现在有了创业的压力。他感叹殡葬业不易,辞职是“想豁出去拼一把,管它好坏”。为此,他也第一次在TED上抛头露面,做了演讲。

  他总结自己经营的 “逝者如斯夫dead”的经验:“之前太依赖感情投入去写了,随着感情一次次的免疫,自然就没东西去写了。到后面,需要看书,用一些总结性的东西写出这些故事。对于观众来说,他们看来感受是一样的,对于我来说,产生的过程差别就很大。”

  “以前没有标准。现在开始有了,因为在我自己心里也有名额数,选的人也会开始严格。”他认为最能读出故事的,是有时间并敢在微博上吐露小心思的普通人。

  无论如何,“逝者如斯夫dead”已成为林东平的一个品牌,以及和粉丝互动交流的一个平台。有人向他取经,也有人抛来橄榄枝。他曾把微信号在微博上公开,说“五分钟后我就要删帖了,你们快来加我微信”。

  不少人加了他,梁宇就是其中的一位。

  梁宇目前担任团队中的行政职务。“90后”,来自安徽,曾在韩国主修酒店管理专业,是位有着大大的眼睛、笑起来有微微酒窝的姑娘。

  她曾关注“逝者如斯夫dead”多年,觉得这个微博不一般,“即使把时间抹去,却依然存在画面感”。

  去年,她已经在上海一家酒店实习过三个月,打算毕业后回来转正。看到林东平微信地址写的是上海,就随手发了一条微信:“大伯 (网友对林东平的戏称),我要去上海找工作啦。”

  没想到林东平在半夜里回复了她:“我们这里正好缺个行政,要不你来试下吧。”梁宇也没多犹豫,直接拎着行李箱,来了团队。“那时就把‘大伯’当偶像啊,偶像都回复你了,能不激动吗?”

  林东平的合伙人贾博也是 “逝者如斯夫dead”的粉丝。贾博此前已经单打独斗了两年,是一家网上祭祀平台的创始人。

  贾博来自山西太原,“喜欢做很酷的事情”。先是在武汉理工大学读的化学,后来转而学艺术。他的同学毕业后多数都在从事多媒体设计工作。

  贾博曾在“高大上”的时尚圈里呆过一段时间,留下的记忆是“浮躁、特空虚、特无聊”,“挣钱很多,但是不幸福”。

  贾博想“做实在一些的事”。他当时在虹桥路一个高档小区租住,三室,一人住。一个夏日晚,他突发奇想,走着去人民广场,和流浪汉一起睡马路。在那里,他认识了几位流浪汉,还把其中一位领回家住过一年,教他读书、打字,直到他能熟练地运用英文给外国客户回信。

  在否定了做餐厅、做网店、做红酒搜索引擎、做英语发音词典、做保健品等想法后,在思考了无数次“我到底能干什么,我喜欢干什么”后,贾博灵光乍现,“建立逝者纪念网站是以我的能力能够做的最长远的事业,它能结合到我很多的梦想和商业的期望”。

  推广受阻

  现在几人合伙的公司名字——灵灵堂,正是源于贾博创立的网络祭祀平台。那是借用香港连续剧《我与僵尸有个约会》中捉鬼女郎马小玲所在灵灵堂清洁公司的名字,“简单、好记、易联想”。

  最初,贾博将网站定位为一个网络的祭祀空间,人们在这里可以买虚拟物品来祭祀逝者。他认为这样既可发挥自己多媒体设计的才能,也是未来殡葬业的发展趋势。

  但推广不易。

  2010年,他花1800元,赴北京参加一个电商云集的创业演讲课。不少互联网大佬坐在前排。

  为了靠近投资人、能和投资人聊聊他的方案,贾博特意选择了第三排。

  “每次我略显紧张地递交上去我的策划,然后不是很自信地说出来‘我们要做一个网络殡葬的服务性网络’,就能感觉到对方的气场马上从轻松变得紧张。”

  有人直言“太晦气,不可行”,也有人鼓励他 “这是一个事事可先、事在人为的时代,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从2011年到2013年,每个清明节,贾博都做过多次努力推广网站,却始终遇冷。可是同样的商业模式在被一家国外的互联网投资公司看中后,改头换面成粉丝和偶像的互动网站,却立刻运作很成功。

  “没有办法,这个行业实在太非主流了。不被人看好,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

  踏足殡葬业后,不少时尚圈的朋友把他拉进黑名单;在一次投资比赛上,原本按字母排序进行演出,结果他们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

  贾博总结这是“想象力作祟”。最初为了设计产品,他买来传统的纸扎、冥币放在房间,自己也忍不住绕道而行。

  但有一次去殡仪馆考察时,却豁然开朗。当时他遇到一位扫地工,问:“你做这个事情不害怕吗?”

  扫地工说:“我原来怕的,但有一天我走过一段墓地的时候,我突然就不怕啦。”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能看得到鬼魂,那么我起码能知道自己死了之后是什么样子。但是因为我看不到,那就更没什么好怕的了。恐惧都是想象出来的。”

  “观念的惯性很难改变,不过现在我已经不在乎了。”贾博认为自己选择这条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不会因为压力退缩。他总结自己是“从一个追求奢侈品的爱慕虚荣的人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虚荣的时尚,另一个极端是争议的传统”。

  贾博说他已经清楚看到本质上时尚的目的是什么,“抛开经济的价值,它也是人感觉到自己活着的证明”。

  探索殡葬业O2O

  当前的灵灵堂在2013年11月重生,林东平入伙。

  最初林东平及其团队野心勃勃,他们想把殡葬行业内所有可调动的资源整合起来,探索O2O模式(线下销售、服务与线上推广结合),即开创一个类似殡葬业的“大众点评网”。他想达到的一个效果是,选择殡葬服务就像日常上淘宝买东西一样便利和透明。

  传统殡葬市场中,比如骨灰盒,有风水师忽悠家属,必须买某一个种类、某个价位的,因为含哪些数字。若不含这些数字,老人的阴魂就会散掉。“这就让你觉得不买就不孝,买了就特亏。”

  “互联网商家希望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透明化,比如说,我可以做到比价,给每个公司写点评,这可以使未来的殡葬行业发生一些变化。”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