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倚天长剑截云孤:记防空导弹专家于本水(2)

2015年06月04日 15:03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

  在某型导弹定型试验期间,导弹舵面“咣”地一下振动起来。现场有人给于本水打来电话,“于总,你的导弹不行了,振了。”打电话的人正是某试验基地的总师吴克。接到吴克的电话后,于本水火速赶往现场。因为定型试验期间,一旦导弹有不合格情况,定型结论中就算一发导弹失败。

  到了现场,吴克着急地追问,“于总,你看怎么办,导弹一测试,整个弹都‘振’起来了。”于本水查看产品后,断定问题很可能出在已经变形的筒盖上,因为筒盖一旦变形后,动力学平衡被打破,在测试时产生了共振。他对吴克说,“吴总,这样吧,你把这个‘帽子’拿掉,换个新的‘帽子’装上。”

  吴克的眼神非常疑惑,但还是说,“听你的!”果然,装了新的筒盖后,再重新测试导弹,一切正常,不“振”了!吴克坐在那儿半天没说话,最后由衷地感叹道,“于总,您真行!我算服了。你们二院还真有两下子!”

  有人问于本水,“你主持的两型导弹研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于本水给出的答复是,“注重团队作风,发挥团队的力量,我顶多是一个带班的。”在谈到队伍的协同工作时,于本水总结道,“大家共同研制一个导弹系统,必须做到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在型号研制的几十年间,总体和各分系统逐渐形成了可贵的信任和默契。”

  2002年,68岁的于本水退居二线,将总设计师一职交给了比他小10岁的陈国新,他担任该型号顾问,但他的心却从未离开这个凝结着他多年心血的型号。

  靶场飞行试验,他亲临现场,帮助把关分析问题。

  飞行试验故障,他花了大量的心血,帮助型号队伍进行故障分析和归零……,最终,该型号成功交付,并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如今,于本水院士已过耄耋之年,他殷切希望我国能够借鉴国外“弹族化+智能化”的思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防御武器技术的发展道路。

  先做人后做事

  防空导弹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带来整个系统的失衡,最终导致失败,无论其他环节多么出色都于事无补。因此,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须团结、调动方方面面的人,共同完成事业。于本水也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要想做好事,先把人做好。

  也许正因为如此,在许多人的眼里,于本水是一个修养非常好的人。他豁达、宽容、乐观、谦逊、严谨……,正像他的名字一样,本色自然,静若止水。

  这并不是说他待人处世只一味地宽和。他对待事业、对待工作,绝对是一丝不苟的。从基础课,到毕业论文,到工程实践,他对学生们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而当学生成长起来,振翅从他的身边飞走后,于本水又像是他们的良友。每当学生在技术上遇到棘手的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去请教他。而他也一定会从朋友的角度坦诚地为他们出主意,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说起于老师,学生们充满感情,用3个词来形容他——严师、慈父、良友。

  正因为如此,于本水的历届学生对他都非常尊敬,因为他传授给他们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他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谦虚正直、豁达宽容的胸襟,这些不仅以言传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以身教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植根于他们的脑海之中。

  如今,于本水桃李满天下,他带出的许多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正工作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其中包括多位总师和学术带头人。(经济日报记者 刘松柏)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