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孙月沐:书香小康社会的战略价值与路径选择(2)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7月28日 17:39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参与互动()

 

  树立问题导向,加强危机意识,正确认识我国国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中的问题和差距,正视现实,找准坐标,明确方位,直面挑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认真考察中国的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毋庸讳言,我们还有不少问题,有些还十分严重,为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冷静,在看到十八大以来及近年来这方面取得进步的同时,认真分析与解剖问题。这方面,应有高度的自省意识和危机自觉。

  1.由制度安排不到位带来的现实差距。

  总体而言,我国的国民阅读、书香社会建设未能与经济发展同步,问题多多,差距极其明显。金权升帐,物欲横流。物欲化、功利化、短视化,给全民阅读带来的是致命的破坏。

  先来看看两个重要的全民阅读官方数据。最被广泛关注的是人均图书年阅读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自1999年起开展国民阅读调查。连续多年的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全民阅读现状一直不容乐观。刚刚公布的2014年度最新数据为人均4.56本,与2013年的4.77本相比,减少了0.21本,下降了4.4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年人均读书一直徘徊在4.7本左右。而以色列为64本,俄罗斯为55本,日本为40本,美国为25本,韩国为24本,法国为20本。总体而言,欧美国家人均年阅读量为16本,北欧国家达24本。问题在于,这些年,虽然我国上下不少有识之士在大声疾呼,在持续推动,但多年来这个数字始终在四五本上下徘徊。另一个数字是国民阅读率,多年来,也一直徘徊在55%左右,今年为58%,较2013年的57.8%上升了0.2个百分点。尽管有数字阅读方面的“补偿”,但其中的危机必须正视。事实上,近年来,这一状况已受到中外舆论的广泛关注。新闻出版、文化界别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坚持13年在两会上提交提案、议案,呼吁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呼吁设立中国读书节。在网上,广泛传布一则题为《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的署名为“一位旅居上海的印度女工程师孟莎美女士”的文章。文章写道:“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我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者看电影,没见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这位女工程师继续写道:“中国是一个在全世界有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却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人看书?”

  观察得可说是敏锐,问题可谓尖锐。我在公众演讲时甚至还质疑过这位网上作者的真实身份,但是,重要的是:这是事实。真外国作者也好,托名外国作者也罢,改变不了的是真实、事实,这才是本质。同样地,网上还有一篇据称是某位“日本作家”关于中国人不读书的文字,这篇文字以日本作家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命题切入,写道:“在中国旅行时我发现,城市遍街按摩店,而书店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我们当然不同意这番话的最后一句的结论性表述,也许其中饱含了深深的曲解甚至恶意,但是,若从“当头棒喝”的角度看,其观察的现象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它揭示的是我们抹不去的事实,是中国人读书甚少的事实。因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参加各种国际书展,也会经常参观国外的各种书店、图书馆,观察关注国外平民社会的读书状况。以色列、欧洲、俄罗斯等国自不必说,公园里、地铁上等若干公共场合,到处都是读书的身影。最近两次参与率书展团,去参加白俄罗斯、巴西书展,这些国家的人民热爱读书的镜头,也常常会令人动容而致深思。巴西这样一个足球大国、一个选美大国,假日的公园里,不仅到处飞奔着健身着的足球迷和肌肉男、俏佳人,那一处处草地上的读书人,男女老少,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景线。看得出这是有几分随意的,却悟出这已是一种随身带书随时读书的生活方式阅读。

  这就是差距,这就是危机。我在各种公共场合都重复着一个思考: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这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关于读书的不争的事实,这是一个令我们不能讳疾忌医、必须刮骨疗毒的残酷真实。这里强调的是全民阅读环境遭致持续的破坏。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高歌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名列前茅,这是铁的事实,是永载史册的历史功绩。但是,同样一个事实是,虽也有努力,总体而言,我国的国民阅读、书香社会建设未能与之同步,问题多多,差距极其明显。这些年,我们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动物,却很少有文化动物、读书动物;我们陶醉于物质发展,却有意无意淡化和漠视了精神发育和发展;我们惟GDP马首是瞻,却对“第一推动力”的读书轻视,忽视;我们念兹在兹的是钱袋的丰鼓,却对脑袋的空瘪化不甚关心;城市里一座座写字楼、商品Mall拔地而起,而一个个书店却在艰难度日中苟延残喘直至寿终正寝。我们是一个名副其实并时时以此为豪的金权社会,我们却不是一个书香社会。我们往往把读书、文化这些举足轻重、会注入强大“内功”的“软实力”错误地解释为“软指标”,一个随时随地可以让路、可以牺牲的“软指标”。这种思路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了我们的“思维惯性”,主宰着我们的思想和实际工作,从而,也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社会评价、社会风尚。流风所及,其害甚烈。金权升帐,物欲横流。物欲化、功利化、短视化,给全民阅读带来的是致命的破坏。如果说,文化大革命的摧枯拉朽式的断崖式的文化破坏会使民族、国家的文化、阅读休克,出现大片空白;那么,这后一种社会性的、全方位的、弥漫型的文化、阅读边缘化,则有时甚至是一种深度摧残和戕害。近年来,各种关于阅读的调查结果公布,几乎都有一项,即,“没时间读书”,工、农、商、学、兵,男、女、老、少、幼,“上”至重要官员,“下”至“贩夫走卒”,“时间都去哪儿了”?近几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上下重振全民阅读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借口,而将阅读作为环境、氛围、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来建设,来实践,才是取舍时间的决定因素。

  2.读书、阅读的意义、价值、性质与功能被歪曲、模糊与扭曲。

  在物质主义泛滥、急功近利盛行,甚至投机取巧为王、一夜暴富顷刻间浪得大名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风气浸淫下,包括功利性阅读,往往也被惨烈的现实击得粉碎。

  古往今来,择其大端,读书起码分成两类,即功能性、实用性阅读与生活方式阅读。前者解决的是世俗生活的有用有效,后者解决人生层面的有用有效。理想的状态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历史上许许多多大家名流都是其杰出代表,若马克思、毛泽东然。从读书中学到经天纬地、经世济国之韬略,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技能和本领,从而同时达到修身养性悟道的精神洗礼与升华,获取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这是读书的高境界,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往往体认前者而淡漠后者,甚至取前者而弃后者。而在物质主义泛滥、急功近利盛行,甚至投机取巧为王、一夜暴富顷刻间浪得大名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风气浸淫下,包括功利性阅读,往往也被惨烈的现实击得粉碎。于是,新时期便出现好几波“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于是,“硬指标”消解了“软实力”,功能化阅读消解了生活方式阅读,功利化阅读消解了价值阅读,工具性阅读消解了方法论阅读,实用性阅读消解了心灵阅读,“成功学”阅读消解了“成仁观”阅读,凡此种种,导致社会上一度普遍存在的“三观”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信用危机,以及精神缺失、价值缺失、信仰缺失、是非混淆,以至阅读缺失和消失。在这里,全民阅读的消解和消失是始,也是终,是因,也是果,“失魂落魄,性命难保”,此其之谓欤?!因此,重振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当下中国安魂健体的不二选择。

  3.对时代特征、发展走势把握上的片面化导致对全民阅读认识上的误读和误导。

  一些人在商业原教旨主义、技术原教旨主义下借机唱衰传统图书出版业,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搅乱了阅读,特别是读书的内涵,一时间取代说、消亡说纷至沓来。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计算机革命、信息革命为主引擎的新的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世界。全球化、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化及其大数据、云计算、场景技术等覆盖全球,网络全球,也连接了全球,而传媒业首当其冲。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快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和海量性,还有一个娱乐性,使得一些人在匆忙适应中被动地载浮载沉而致盲从,另一些人则在商业原教旨主义、技术原教旨主义下借机唱衰传统图书出版业,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搅乱了阅读,特别是读书的内涵,一时间取代说、消亡说纷至沓来。于是,又来了一轮“消解潮”:轻阅读消解重阅读,浅阅读消解深阅读,碎片化阅读消解系统化阅读,快餐化阅读消解思考式阅读,娱乐化阅读消解严肃厚重阅读,“票房”阅读、“显学”阅读、“流行”阅读消解专业阅读、研究性阅读、学理阅读,移动化阅读消解书斋书房静谧、静怡阅读。在这里,传承关系被描绘成替代关系,融合关系被解读成生灭关系,亲缘关系被指称为敌对关系。应当说,若从强调与时俱进来说,对传统阅读、纸本阅读转型升级紧迫性和危机意识作些强调,列出“假想敌”以警示,本属无可厚非。这里想说的是,绝不能以怀揣恶意商业目的攻讦、诋毁并借现代发达媒体体系“三人成虎”、以售其奸。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喧嚣,目前,这种替代论、速朽论、消亡论已渐趋式微和平息,甚至之前声调最高的“预言家”们也回过头来推“书”,重倡新老介质阅读相互借鉴和融合。

  纵然如此,全民阅读的若干瓶颈仍在,书香社会建设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问题绝不止于上述三个方面,而仅就上述三点而言,我们面临的矛盾、问题,绝非个别的、局部的、短暂的、无伤大雅的,而是居于基础性的、结构性的、系统性的、举足轻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和问题。从纵向历史看,我们至今仍未回归到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的全民阅读热潮时代。作此回顾十分必要。那个时代,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真的已经颇具风范,经济大发展、物质生产大发展,与之相伴相随的是“读书无禁区”、思想大解放、科技春天到来、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社会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的崭新时代,那时的读书读报读刊是社会风尚。书店门口连夜排起长队,由图书阅读带起古典名著热、现当代文学热、外国文学热、哲学热、诗歌热、经济理论热等一股股阅读旋风、文化旋风,社会一派昂扬向上的世风。人们一边追求图书等读物的知识价值、实用价值,一边享受它给予的养心怡情的意义价值、美学价值,其乐融融。冷静客观去看,假如这个“世风”没有中断,本文所倡之“建设和发展书香小康社会”当极有已经实现之可能。可惜历史没有“假如”,历史不能重来。而现在,我们要做的,便是总结历史给出的经验、教训,为现实定位,为现实把脉。这几年,我的观察、研究的结论不容乐观:从出版物生产能力和产品总量而言,我们毫无疑问已成为出版大国,现在每年出版图书40余万种之多,新书20多万种,但是,就年均读书水平而言,就上述的总体环境论,我国离阅读大国还有相当差距。在相当一些领域、一些地区、一些人那里,还存在和严重存在着阅读贫困问题,有的还是读书赤贫人口、人群;就思想认识、认知倾向而言,同样还有相当比重的“读盲”、“书盲”。上述大量数据和事实足以证实。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里还要特别辨识、廓清一种“自然说”。即近几年一种较为乐观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般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一些发达地区已超过5000美元,这便意味着,我国文化需求和消费会进入一个空前旺盛时期。作出这一乐观预测,我以为,若从振奋精神、鼓舞士气角度看,这当然是一个利好消息;同时,这也确是于实有据的“经验数值”。但我坚持认为,对于读书,对于全民阅读,事情不会如此简单。这起码有以下几个制约。其一,我国的经济数据包括人均GDP数据有其特点,国民消费水平也有受社会福利等因素严重制约的问题,不能与别的国家等量齐观。其二,国情世风、社情民意的因素,特别是上文所说的物质主义崇拜之类的“集体无意识”的严重存在,也会严重干扰上述“经验数值”的价值。其三,在我国当下,在文化消费中,娱乐文化、俗文化的占比之大,会严重影响读书占比。指出这一些,是想说,全民阅读任重道远,甚至有些问题积重难返,不可能有什么毫不费力的“自然过渡”;指出这一点,恰恰表示我们十分注重实际,十分注意问题导向,十分注目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的建设:这是一个历史任务,这是一项既艰巨又光荣的历史任务。

  的确如此。党和国家明确提出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项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于全民阅读来说,于书香社会来说,就是要相应地建成书香小康社会,这是一项更其困难的任务。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我们才能找准坐标,找实焦点,找出支点,找到出发点、路径和归宿。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