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十位县委书记谈基层改革:释放空间受限 人才短缺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11日 10:5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中国基层改革脉动

  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设立郡县制,不论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演进如何繁复多变,唯有县延续至今2234年未改。这说明县级政权在国家政权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是国家大政方针的落实者,也是“海晏河清”的体现者。所谓“郡县治,则天下安”成为中国历代治世基本之道,事关国家兴亡大局,正在于此。

  目前,我国有2862个县级政府单位。现在,中国的确拥有北上广这样越来越多的国际大都市,但没有两千多个县域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富足,中国难称“富强民主”;中国有深圳、浦东和滨海这样的改革先发者,但如果改革不能在县域形成燎原之势,也难以取得今天这样的辉煌。

  进入新世纪以来,县级单位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一者,发展矛盾集中向县转移。农业税取消后,乡村政府职能大为弱化,基层矛盾解决的责任全部落在县级政府;二者,发展不平衡最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处在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结合部,做好了能消除“二元经济”,做不好就放大城乡差距;三者,城镇化进程的压力直接承担在县域社会。新型城镇化“主战场”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决定了县将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题和难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这是数千位县委书记为下一步加快推动基层改革创新久已期待的“尚方宝剑”,也是考验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线指挥员”的关键时刻。正如采访中一位县委书记直言,“上面说,‘往东走’,我们就要告诉老百姓,从哪儿到哪儿才是‘往东走’。”

  在这改革大潮再次到来的历史一刻,数千位县委书记如何思考、如何期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为此深入十位县委书记的工作第一线,听取了他们对中国改革和发展未来的肺腑之言。

  受访对象(以姓氏笔画排名)

  王韶华(中共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

  王雪峰(中共黑龙江省青冈县委书记)

  王立彤(中共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委书记)

  田志明(中共山西省襄垣县委书记)

  冯守权(中共辽宁省法库县委书记)

  李建阳(中共云南省石屏县委书记)

  张仕雄(中共贵州省福泉(县级)市委书记)

  唐献泰(中共河南省汤阴县委书记)

  高 昇(中共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委书记)

  周 斌(中共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委书记)

  中国改革的基层动力

  《瞭望》:新阶段改革的基层动力在哪里?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才能获得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回应和支持?

  张仕雄:改革,既是设计的,也是实践中走出来的。中国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中国的改革无法前进。没有群众的应者云集,顶层设计无法真正实践,更无从谈起全面推广。

  因此,改革的基层动力首要源于基层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民群众能获得更多利益,过上更好生活。要想改革得以顺利推进,必须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改革的红利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基层群众支持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想,这才是改革所要努力的方向。

  周斌:第一,改革要让大部分人得益。改革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老百姓生活得更好;第二,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于是否让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

  首先,我认为顶层设计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寄予很大希望。只有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先发现问题,再采取可操作性强的措施,改革才能推进下去。

  其次,地方上也要不断地大胆探索。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现成模式,从全球的发展来看,也是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发展阶段、人文理念、发展支撑都不一样。所以,必须在鼓励改革、大框架支持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要大胆探索。

  冯守权:我认为,改革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个梦想在我们手中、在我们心中,也在新一轮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需要我们每个人扎扎实实地去做。

  二是新一轮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基层而言,让要素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完成。尤其是我们在新型城镇化上推进产城融合、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已经成为改革发展重要推动力。

  三是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改革就是要进一步顺应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田志明:怎样才能最大地激发生产能力,怎样才能最公平地解决和改善民生,这是最大的动力。一项政策或是一个方案的出台好不好,检验的标准就是老百姓拥护不拥护,承认不承认。当年小岗村的改革,那不是说你同意不同意,那是一夜之间就在全国推开,就是因为老百姓认可它。

  比如,对电动自行车刚制定政策的时候,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辩论,如该不该上路等,或是存在什么问题等。但这一潮流是抵挡不住的。县城老百姓认可它,汽油摩托车就自然淘汰了。可见,关键看实践。我觉得还是要大胆放开,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一定要相结合。要在更大范围内放开基层创新的自由度,给予更多的空间。

  王韶华:现在,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深水区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利益的调整,非常难。现在社会上的情绪大,表面看是大家心理越来越脆弱、火气特别旺,实质是利益调整问题。他们应该得到的利益没有得到,或者某种人得到利益的方式太容易,而不是按照劳动和付出匹配。农村农民利益、城市居民利益、国家和地方的利益、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如何调整,方方面面交织在一起,就得让顶层设计更加科学,才能释放出全新的改革动力。

  最近,中央媒体开始宣传黑龙江农村改革,实际上就是土地流转,从原来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到现在经营权和收益权进一步分离。这种改革就激发了农村一场大的革命。可以说,特别是现在很多问题不是靠推动就能解决的,得让十三亿人民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这样社会才能出现良性的高质量发展。

  高昇:改革的动力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从而激发基层发展的活力。对我们牧区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改善牧区的生产生活问题。一方面,要推进草原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牧民群众的收入,处理好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问题,让牧民群众无后顾无忧;另一方面,要不断缩小牧区的贫富差距,提升牧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只有让牧民们更多地得实惠,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牧民群众才会真心拥护改革,才能形成新一轮改革的基层动力。

  唐献泰:如果不以李克强总理所说的“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改革,中国下一步就可能走向衰退。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这就是当前改革的动力。目前,这个动力还来自高层的清醒认识。新一届领导集体上台后,敢于把这层帷幕撩开,非常令人敬佩。不管后面改革如何展开,这种勇气和高瞻远瞩的决心,让我们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充满信心。

  现在,基层改革为啥缺乏动力?一是基层的改革存在风险。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搞改革,有可能引起关注,这个关注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一旦是负面的,就会对改革者产生影响,甚至危及政治生涯;二是改革开放35年,形成了呈部门或阶层式固化的既得利益团体。这些既得利益团体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改革就得先革自己的命。我觉得来自心底的改革原动力,是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这不是唱高调,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而且是一方水土的带路人,必须时刻记住,跟人民、国家和民族的大利比起来,个人的利益太渺小了。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