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冯骥才质疑旧城改造谁得好处:老百姓住不起新楼(3)

2014年06月10日 00:5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建成中国第一个捐赠博物馆:

  3600多件东西全是老百姓捐的

  我不承认抢救老街以失败告终,于是我又找到了一位负责城建的领导。

  我告诉他天津人用了600年,在老城里凝聚和营造出的一种独特文化,不能叫它散了。现在,公家、私家、古董贩子都在趁乱下手,快把老城这点文化分完了。应该建一座博物馆,把这些东西搬进去!只要他给我一块地方,文物我来想办法。最后政府将老城东门里大街的徐家大院作为博物馆所在地。

  我要做中国第一个捐赠博物馆。我自己先花了几万块,从文物贩子手里买回一些东西,像木雕、石雕,捐赠给博物馆。然后又给博物馆写了牌子“天津老城博物馆”,挂牌的时候,号召老百姓捐东西。

  老百姓搬走了,但捐的是老城的纪念物,这样谁把东西搁在博物馆里,谁就会把感情留在这个地方,这样就加深了土地和人之间的联系。没有多长时间,博物馆就全放满了,那些东西全是老百姓捐的,再没有一件东西是买的。

  现在老城博物馆内展出的各种老城文物有3600余件,其中有清代天津漕运码头称粮食用的“官砝”、红木“灯盒子”、江苏会馆界碑、民国时期的“冰箱”,还有记录天津民俗的线装书、老唱片、木壶套、木幌子,以及珍藏百年的老铜床、座钟、手摇唱片机、收音机等。

  在两会上批“旧城改造”,

  李瑞环:“你们文化界有这样的觉悟是好的”

  从保护天津老城开始,我写了很多文章批评“旧城改造”。我特别痛恨这个词。

  我曾专门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批评这个口号。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听了一愣,问为什么。我说中国有一句话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过年叫“除旧迎新”,旧是不好的东西。如果我们叫古城改造或者老城改造,起码你知道老城还有一些东西,就得稍微重视一下。叫旧城,意味着除掉就是合理的。再者,改造都是针对不好的东西,要是叫老城建设或者老城修缮、老城改建,都比“旧城改造”好,这个词给中国的破坏力非常大。???

  这个所谓的“旧城改造”过程中,没有把文化这个因素放进去,往往是功能性地改造城市,就是考虑它的实用性,没有考虑文化精神、记忆和个性。???

  最近这二十多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进行了改造,实际上是再造。这个再造,我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把自己千姿百态的城市全部推平,重新造,而且这个过程基本是由房地产商来完成的,根据商业需要盖房子,所有的建筑都是商业建筑,充满了商业化、伪豪华、暴发户式的审美。

  当时李瑞环说:“这个词(注:指“旧城改造”)就是我发明的,当时我们没有你们现在这样的觉悟,那个时候中国的老百姓,在老城区里面实在生活太困难了,我急于改变中国的生活,所以就用了这个词。但是现在来看,你们文化界有这样的觉悟是好的。”我当时还跟李瑞环开了一个玩笑,我说:“冒犯了。”大伙儿都笑了。

  也有人问过我:冯骥才你住老房子还是住单元房?你自己怎么不住到破房子里?这不是抬杠嘛。但问题是,现在有些地方应该拆掉,我们没拆;有些地方很有价值却非拆不可,为什么?因为那儿地皮贵,拆了再建开发商能挣大钱。有些老百姓住的房子确实很破,可你盖的新楼他们也住不起,并没完全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这到底是谁得了好处?

  冯骥才

  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近十年来,作为当代文化学者,冯骥才投身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倡导与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编辑:王浩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