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拥N个热点却遭冷眼 专家详解同方股份估值方程式(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2月14日 13:2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分拆分拆再分拆

  收购可以让公司补齐短板,迅速完善产业链。但是在陆致成心中,这仅仅是他布局谋篇的第一步。同方对于百视通和“亲儿子”同方微电子的投资,被市场视作经典案例,也是陆致成心中的“同方模式”。

  投资这两家公司的效益究竟如何,二级市场早已给出了答案,百视通的上市也拉开了同方股份拆分大戏的大幕。

  2008年2月,同方股份宣布出资1.5亿元认购百视通传媒和百视通网络各40%股权。通过此次投资,同方成为百视通网络第一大股东。2010年7月,同方宣布让出第一大股东位置,公司出让916万股给成都元泓创新投资有限公司,转让金额为9737万元。转让完成后,公司持有百视通网络股权由40%降低至35.37%。紧接着,同方股份再度出让百视通网络2910万股给上海东方传媒集团,转让金额为3.09亿元。转让完成后,公司持有百视通网络股权由35.37%降低至20.67%,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则以44.7%的持股数跃居为第一大股东。

  对于同方此举,市场普遍认为是百视通即将要上市,为了保持上海文广系的控股地位,同方让出大股东的位置也在情理之中。2011年1月,百视通即通过借壳广电信息上市。同方这笔创投色彩颇浓的投资获益不菲,至今,同方仍持有百视通2.51%的股份,是百视通的第三大股东。

  “财务受益仅仅是一方面,关键是通过投资进入到了IPTV领域。2008年的时候,业内对三网融合认知有限,这算是在该领域里比较前卫的一笔投资。至今,同方仍通过这笔投资获得了业务上的受益,比如积累了做OTT业务的经验。我们现在有能力做好渠道平台层面的一些工作,后续会有一些动作,同方自己主要是关注技术储备。”对于这笔投资,陆致成在6年后的今天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如是表达。

  而对同方微电子这个“亲儿子”从培育到上市,则是同方近年来在分拆上市方面最成功的案例。谈及这笔运作,陆致成言语之间颇为得意,认为是给同方未来分拆上市的业务模式树立了一个标杆。

  2010年10月,同方股份宣布将同方微电子86%的股权出售给上市公司晶源电子,并以此为对价认购晶源电子向公司非公开发行的A股股票。由于之前同方股份已经入股晶源电子并持股25%,通过此次资产注入,同方股份对晶源电子的持股由25%提高至51.97%,形成绝对控股。

  本次资本运作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市场的预期,因为2009年同方股份刚刚通过与晶源电子换股的方式认购新股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由于晶源电子主要从事的业务为石英体,当时业内普遍认为,同方的入局可能是看中了晶源电子电子元器件的产能,以便未来与旗下LED做配套。

  2012年5月,同方微电子100%的股权注入到晶源电子的工作全部完成,后者也正式更名为同方国芯。就在同一年,同方国芯收购了深圳的特种集成芯片设计厂商国微技术。同方系的集成电路资本平台,终于完全呈现在公众眼前。

  同方的芯片设计产业上了新平台,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由于业绩的高成长性和题材受宠,同方国芯成为了A股集成电路设计板块涨幅最大的股票,股价最高上探到接近60元/股,总市值已经在150亿元左右,接近母公司同方股份市值的60%。

  陆致成对同方微电子的投资不啻为一个长线布局。在上市之前,同方为微电子业务的孵化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除了在财力上提供支持之外,最重要是对外帮助微电子牵线了多个重点项目,并让旗下的其他产业与微电子部门协调发展,其中的故事充满戏剧性且也经历过一些坎坷。

  同方旗下的业务如此庞杂,为什么是体量较小的微电子作为同方在A股分拆上市的首单?陆致成给出的回答是:首先是微电子部分的业务相对简单,股权结构不复杂;其次是微电子部门的“翅膀已经硬了”,可以出去闯一闯;再者是微电子现在的业务扩张更多是需要外围的并购,而不是内部的协调发展;当然,同方微电子较早完成了团队持股也是因素之一,故此做出了这个决策。

  机构人士预测,从基本面判断,同方国芯去年的净利润同比有望翻倍,接近2.5亿元左右。同方股份持有同方国芯41.38%的股份,光从财务指标来看,当年对同方微电子仅为千万元级别的投资,收益便已经十分可观。

  但是,在去年一整年,同方股份二级市场的股价并未因此受到多少提振,主要是因为微电子业务占其旗下业务的比重还不到5%。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