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穿越历史的碰撞回味上世纪美德日韩的汽车社会(4)

2011年08月15日 11:15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空白到完整体系

  日本1950年代 Japan 1950s

  50年代初,也就是刚刚二战投降的日本,国内满目疮痍,经济发展落后,二战中,“日本制造”成为廉价和质量差的代名词。

  50年代也成为日本经济的转折点,到了50年代中期,日本变成先进国家,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差距仍非常大。战时虽然少数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整体上与美国有20年以上的差距。当时日本经济的底子还是军事工业,民用产品领域很多方面是空白。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开始推出各种经济刺激计划,美国也开始扶持日本,加上日本企业自身的努力,日本经济迅速走上上升通道。

  日本汽车业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开始走进美国。虽然初期在进入美国市场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日本人通过对美国市场不断的研究,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站住了脚。

提高产品质量

  1950年起,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兹·戴明由麦克阿瑟推荐并通过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联盟,开始向日本产业界传授质量管理的“福音”。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对日本企业影响很大,日本企业纷纷使用他的理论自己找问题,然后改进产品质量,使包括汽车在内的各种产品质量得到了迅速提高。戴明的理论也帮助日本摆脱了“日本制造”廉价质量差的标签。图为戴明奖委员会将1965年度的戴明奖实施奖颁给丰田公司。

  日本经济刺激政策

  1945年8月28日,日本宣布投降仅仅13天后,日本通产省的官员就召集丰田、日产等当时日本汽车公司的首脑,商讨日本的工业再建问题。将汽车产业放到日本经济发展的主导位置上。后来,日本通产省制定了“幼小产业扶植政策”,对国外公司的对日投资、合资和进口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鼓励国内汽车工业大胆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对汽车产业予以政府财政、税收和信贷上的优惠支持。通过内外两方面的措施,大大推进了国内汽车形成垄断与集中的规模和速度。

丰田劳资纠纷

  二战后丰田出现濒临倒闭的危机,由于现金流紧张,丰田此时开始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而且越来越严重。这时候,丰田决定通过裁员来降低企业的成本,缓解公司的压力。终于,在1949年爆发了工会组织的大规模罢工。经过反复的讨论和协商,1950年6月,劳资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工会同意裁员,从职工中招募自愿退职者;同时资方除社长丰田喜一郎一人外,其他经营管理人员全体引咎辞职。其后,丰田喜一郎带头辞职。这次劳资纠纷是丰田自成立以来第一次裁员,也是最后一次。图为1962年,丰田劳资双方签订“劳资宣言”。

东京车展开始举办

  图为1954年,第一届全日本汽车展海报,该车展后来发展成了现在的东京车展。

丰田出口美国

  1955年1月1日,丰田皇冠正式下线,这也是丰田汽车在战后推出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轿车。作为为出租车市场开发的皇冠,一诞生就获得了日本消费者的喜爱。1957年,丰田汽车已达到年产汽车8万辆的生产规模,成为日本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丰田在对美国市场没有进行详细调查的情况下,1957年10月,丰田美国公司在加州好莱坞正式挂牌成立。次年他们开始了在美国的销售,不过当年在美国只卖掉了288辆车287辆皇冠和1辆Land Cruiser。另外,皇冠与当时美国市场畅销的大众甲壳虫相比,价格不占优势。就这样,丰田汽车进军美利坚的梦想“就像一个有洞的气球,慢慢没气了。”1960年,丰田公司被迫做出决定:暂停向美国出口轿车。直到1965年,丰田Corona进口美国后,才逐渐在美国人心中树立起丰田的品牌形象。

本田成最大摩托车生产商

  1959年,本田成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商,并将这个荣誉一直保留到今天。同一年,本田开始参加全球摩托车大奖赛。1963年本田才开始生产汽车,不到50年时间,本田已经成为日本第二大、世界第六大汽车生产商。

日产与欧洲厂商合作

  1952年,日产与英国Austin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开始在日本进口组装Austin汽车。图为50年代,在向Austin学习后,日产开发出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的DATSUN210型轿车,之后在这基础上推出了经典的阳光(Sunny)轿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吕思言】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