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用工荒蔓延全国引发企业慌 殃及劳务输出大省(3)

2011年02月18日 09:3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急招“寒假工”

  一些春节期间面临严重用工缺口的企业,从大中专、技校中招聘一批“寒假工”解燃眉之急。上海天都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昌梦晨说,一家从事手机电线生产的企业为填补春节期间用工缺口,特地委托天都公司从河南商丘、平顶山等地大中专院校学生中“紧急”招聘了一批“寒假工”,为期一个月。记者了解到,上海闵行、奉贤等区多家制造企业都临时招聘了不少技校学生工,在年前上岗。眼下开学在即,这批“寒假工”即将离厂回校,一些企业生产线将再次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

  鼓励“老乡带人”

  上海徐汇区一家餐饮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饭店服务员十分紧俏,公司常年使用“老乡带老乡”的办法补充员工。每个老员工,如果能带一个老乡来饭店上班且干满三个月,便给老员工200元-300元/人的奖励费。不少人力资源中介也采取这样的办法扩大招聘面。不过,一些求职中介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农民工往往和亲戚、朋友一起结伴出外打工,“老乡链条”紧密,但近年来,进城农民工中“80后”、“90后”明显增多,不乏一些独生子女,独立性强、流动性大,“老乡带人”难度越来越大。

  增设“工龄工资”

  浙江金华的今飞集团今年设立“工龄工资”,以后员工按照工龄,每年上涨120元的工龄工资。记者了解到,民企主动设立“工龄工资”制,最早出现在宁波的一些企业。两年前,宁波鑫洋电器公司率先实行工龄工资制度,使得该企业职工流动率不到3%,远低于行业内20%的水平。目前,工龄工资制已被浙江、上海等地一些企业效仿。

  大打“温情牌”

  上海华日服装公司的工会主席朱雪芹说,为留住更多农民工,节后公司向员工发放每人200元—300元的“开工红包”,加班费也有所上涨,“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让员工感受公司的温情和诚意”。记者在长三角采访发现,这几年不少企业为员工盖起了宿舍,设置篮球场、游泳池等设施,增加有组织的旅游、娱乐活动,逢年过节甚至还为前来探亲的员工亲属报销来回路费。

  这些招人、留人的办法,一定程度上能让企业“缓一口气”。但不少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险等费用都面临上调,用工成本可能增加30%左右;而原材料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利润空间有限,企业为员工加薪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

  热点透视

  剖析“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

  为何用工如此紧张?从表面看,这与外贸需求复苏、一部分外向型企业订单增加,致使劳动力“供不应求”有关。但连年不断的招工难、用工荒有着更深刻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在沿海地区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劳动需求结构变化与供给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长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刚性上涨导致的必然结果,还跟内地不少省市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薪资待遇提高,使农民工纷纷“回流”返乡有关。因此,随着产业调整转移进程的加快、区域之间比较优势的弱化,部分地区劳动力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将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终结

  今年的“民工荒”“招工难”比以往来得早、来得猛,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加速提升,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工业转移,长期受压抑的劳动力收入不可持续。种种迹象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束。”

  目前,国内许多经济学家发表过类似观点。所谓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这一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无限劳动力供给终结后,我国劳动力市场开始进入存量劳动力竞争时代。在剩余劳动力消化殆尽,劳动力增量受限的情况下,各产业必然要在既定劳动力中展开竞争,劳动力因各产业间的生产力变化而进行再分配或许将成为常态,由此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也将不可避免。”

  报酬长期偏低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记者近日在济南举行的一些招聘会上看到,拿着大堆推荐材料的大学生依旧是求职主力,一些学生表示,要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比较困难,一般本科生毕生后每月1500元即可满足。但在劳务市场上,却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一些农民工工资已超过100元/天,并且他们对找工作充满信心,对涨工资充满预期。

  记者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就业偏好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劳动强度不大、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的工作。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长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刚性上涨的情况下,对比留在家乡的同乡人的生活,重新外出的农民工纷纷要求老板涨工资已不奇怪。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