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20万亿:养老业遍地金币谁来捡(图)(3)

2011年09月05日 10:11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政府职责,尚需明确

  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在发展养老产业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介入养老产业和对养老产业扶持不够的情况同时存在,这往往影响到养老产业的社会化程度和健康发展。如何摆正位置、定位好角色,是政府理顺养老产业体制机制的前提条件。

   半月谈记者 刘翔霄 朱国亮 王骏勇

  做好“托底”“扶高”两件事

  “上海的一张养老床位每月的成本在3000元左右,但平均的收费标准是每月1000多元。”上海市社会福利行业协会副会长胡丁捷介绍说,政府主办的养老机构,客观上确实起到了平抑价格的作用。

  但在部分民办养老机构看来,政府资金对公办养老机构的“过度关注”,却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民办投资者的生存空间,不利于民间资本对养老业的长远投资。

  “政府投资往往数额巨大,同等服务中,公办机构的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格,客观上形成垄断。”上海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中心王波说。 

  在不同经济成分的养老服务和产品之间,如何才能形成一套良性循环的竞争机制?专家给出了“产业分类”“补贴转移”的提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洁明认为,在养老产业这一公益性市场领域,政府需摆正位置,集中精力做好两件事:一为“托底”,做好基础性服务和建设;二为“扶高”,利用政策撬动民间资本进入中高端市场。做到两翼并进,促进养老产业多元化、分层次健康发展。

  他说,目前,部分一线城市所出现的少数高端老年住宅项目,只有少数富裕的老年人才有能力入住,而大部分中低端的市场需求则未能照顾到。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养老产业的市场属性分类,按照“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不同层次,有所为有所不为。

  “公共物品”领域,包括老年公益服务设施、基础社会养老机构等在内,政府应直接供给,或由市场提供而政府购买,向老年人免费提供;对于“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政府应隐身而退,让位于市场,根据实际需求,以政策扶持的形式引来社会力量,形成“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良性竞争机制。

  “养老产品的基本要素已经市场化,却不让价格市场化,市场必然失去活力。”胡丁捷建议,可把部分政府对公办机构的“暗贴”转为对老年人的“明贴”,如发放养老服务卡等,通过老年人消费,激活养老产业市场。

  理顺行政管理体制

  一些受访人士称,从不同省份的工作实效来看,老龄工作开展得好坏与否,与“体制关系非常大”。中共中央、国务院曾于2000年颁布下发《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明确将各地各级老龄委办公室设在民政部门,目前全国多数省份也都采用了这种体制。但实践证明,在这种体制下,老龄工作开展并不理想。

  2010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太原市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国家老龄委的肯定,并且吸引了兄弟省份前来“取经”。在各地对太原市老龄工作的做法进行学习了解的同时,太原市老龄委的机构设置也颇受关注。

  “太原市老龄委办公室由太原市委直属。”太原市老龄委副主任韩永兴说,与多数省份所不同的是,民政部门不是太原市老龄委的领导单位,而是反过来,民政部门成为太原市老龄委的成员单位。

  另据介绍,近年来,山东老龄工作开展的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山东各级老龄办也独立于民政部门之外,普遍由当地政府直属。

  受访人士认为,目前按照国家政策,一些地方多将老龄办设在民政部门里面,这种机构设置直接导致了民政部门兼具老龄委“成员单位”与“领导单位”的双重身份,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不利于开展工作,这一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未富先老,面临重重难题待解。在理顺体制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加强对地方领导的引导,提高其开展老龄工作的意识,避免出现‘国家急,地方不急’的情形。”一位业内人士建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