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亩田副总裁:解决滞销60起 将重塑农业生态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7月27日 10: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7月27日电 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各地频发农产品滞销事件,引发行业人士的忧虑和反思。7月25日,国内最大农产品电商平台一亩田集团副总裁王昳指出,一亩田在半年内已经帮助解决60多起农产品滞销事件。从趋势来看,“互联网+”战略能够帮助传统农业实现突围,尤其是抓住核心流通环节的B2B农业电商的出现,将对整个农业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据王昳介绍,目前一亩田平台日交易额是3.6亿元,预计全年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一亩田创业四年来,员工数量超过3000人,超过2500个员工分布全国农产品产区,并与63个政府部门达成战略合作,在910多个县设有办事处。一亩田平台每日有效信息量30万条,涉及农产品1.2万种,活跃用户220万个。

  王昳认为,一亩田在各个县域的深入合作已经证明了,B2B电商平台可以真正帮助农民解决滞销问题,帮助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组织化的进程,并通过需求倒逼农业生产,使农民生产不再盲目,更懂城市需求,从而推动整个农业生态的转型和升级。

  王昳是受邀参加2015农产品与农业产业发展论坛时发表上述演讲的,以下是演讲全文(有删节):

  各位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向大家分享一亩田四年来的创新与思索。先看一张图,这是河南洛阳瓜农进城卖瓜夜宿街头的照片。这也是中国最传统的农产品交易场景,过去几百年,扁担变成了马车,又改成了三轮车,街头也有了街灯。但中国农业依然在原有的生态逻辑和空间中缓慢前行,没有质的飞跃。

  但经过一亩田四年的探索,我们认为,互联网+的战略能够帮助传统农业实现突围,因为互联网、农业电商的模式对种植、交易、流通等等各个环节甚至是对社会关系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这个观点从何而来呢,先回顾一下一亩田过去四年做的事情:

  一亩田创业到现在已有四年时间,一亩田是一家专注于农产品大宗交易与综合服务的互联网公司。我们的创始人邓锦宏先生是个1985年的小伙子,创业之前在百度任职,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6岁,一个非常年轻、正能量很足的团队。

  先看一亩田的5组数据:

  3个到3000个:2011年9月,3个小伙伴开始创业,2014年7月,一亩田发展到50人,今年7月员工数量超过3160人,其中超过2500个员工分布全国农产品主产区。

  63个和910个:目前一亩田与63个政府部门达成战略合作,这里面有县政府,也有5个省政府。同时我们还在国内910多个县设有办事处。

  30万、1.2万和220万:一亩田平台目前每日有效信息量30万条,涉及农产品1.2万种,活跃用户220万个。主要是农业种养殖大户、合作社、经纪人和批发商、商超、餐饮连锁等。

  2个100亿:去年7月份,一亩田开始做线上+线下交易服务,第一个月交易额为50万,第二个月就突破了3000万,到今年5月6日,总交易额突破第一个100亿。从5月6日到6月28日,突破第二个100亿元。

  日均3.6亿元:目前我们的日交易额是3.6亿元。线下交易量预计会乘以3或4。为了方便用户线下交易,我们把每条交易信息的联系人电话全部开放出来了。

  在一亩田深入的县域,我们给农业生态带来了哪些改变?

  过去一年,我们在河南的焦作,在黑龙江的勃利县,在全国的很多地方开展了战略合作。我们也发现,如果牢牢抓住农产品流通的关键环节,就能形成强大的链式反应,进而影响这些区域的农业生态。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互联网让农民增收,解决生存问题,形成利诱机制。

  国内农业电商很多,但是在现阶段,尤其在物流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农业大省,传统电商的B2C模式(开网店零售),短期内无法全面带动农业市场发展。农民一年收获三两次,蔬菜几天不收就会烂在地里,蔬菜运输需要冷链支持,零售模式无法迅速解决小农的散在问题。只有B2B模式主导的供应链整合,才能大规模的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一亩田的发展速度也证明了这一点。

  农民收入问题本质是信息不对称问题。而b2b电商就像农产品的调度站。如果你能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以最快的流通效率和速度,送给最需要的顾客,你就能同时赢得用户与市场。因为我们的出现,那些因为找不到卖家烂在地里的菜,很多因环节多而浪费的路费和时间,以及带来的生鲜损耗,这些价值都会被拯救出来,交还给农民。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