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冯其庸忆幼时饥饿岁月:半夜被母亲哭声惊醒

2012年01月20日 16:15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冯其庸忆幼时饥饿岁月:半夜被母亲哭声惊醒
冯其庸在瓜饭楼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摄影/叶兆信

  集冯其庸先生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的《瓜饭楼丛稿》日前出版,计35卷1700万字。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为8日召开的丛稿座谈会发了贺信。贺信中说,丛稿“文史哲地,诗书画曲,领域之广泛,内容之浩瀚,研究之深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本报记者1月11、12日在北京独家专访了冯其庸先生。

  记者 逄春阶

  北京通州区,张家湾,一座江南建筑风格的四合院。夕阳照着厚重的古木门。吱呀推开,映入眼帘的是院内小径两侧堆着的残雪,西侧巨石上刻的是“石破天惊”,东侧的石头上,刻的是“望思”。冯其庸先生的夫人夏渌涓笑吟吟出来迎接我们,这位80岁的俄语教授,身上没一点“洋”味儿。她指着“望思”石说:这是山东临朐的,你从右侧看像一个老头,在望明月,从左边来看,是低着脑袋思故乡。所以冯先生就起名叫“望思”。“到腊月二十九,他就九十岁了。他太累了,昨天血压高到200,让他休息会儿。”夏老师说。走进宽大的书房,扑面而来的经史子集,名人字画,目不暇接。我贪婪地吮吸着这里的气息。

  下午5点钟,开始采访。一谈就是一个半小时。冯先生坐在沙发上,娓娓道来。

  “枝枝叶叶尽相思”

  记者(以下简称记):瓜饭楼是您的书房名,现在文集又叫《瓜饭楼丛稿》。一进门,还看到一个硕大的橘红色条纹相间的南瓜。您画南瓜,还为南瓜题诗:“老去种瓜只是痴,枝枝叶叶尽相思。瓜红叶老人何在?六十年前乞食时。”

  冯其庸(以下简称冯):那是为怀念我懵懂之年的一段苦难经历。我家很穷,家里人口多,粮食不够吃,好多年一直过着半饥饿的日子。白天要干活,却饿着肚子,母亲、祖母看着我们没有饭吃都掉眼泪。好不容易弄来一点米,煮了一锅粥,先让我父亲、哥哥和我吃。开始我不懂,母亲、祖母怎么老不和我们一起吃,有一次发现她们其实什么也没吃,我吃了一半就吃不下去了,心里真是难受啊。有时半夜母亲的哭声把我惊醒了,我晓得明天又没得吃了。最难过的是早秋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大半时间是靠南瓜来养活的。但我家自种的南瓜也常常不够吃,多亏了好邻居摘了他们家的南瓜送来,才帮我们勉强度日。

  记:这部丛稿可谓大工程,您整理它花了多长时间?

  冯:丛稿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真累啊。主要是文字啊,校对啊,1700万字。

  记:一年前,我采访青岛出版社的老总孟鸣飞,他就说组织最精干的编辑力量在做。

  冯:开始人家劝我不要在青岛出版社出,意思是青岛出版社是个地方出版社,小出版社。我是不讲这些的,我就说,我是无锡农村出来的,我那农村比青岛小得多啊,什么大和小的问题啊。我们这次合作比较成功,关键是出版社的孟总,有远见,能办事。得到这部稿子后,他们非常重视,也不计较鸡毛蒜皮的事。从来没有在签合同上计较过什么,大家一说就成,自始至终,一直是非常融洽。

  记:这部丛稿,内容浩博,分为文集16卷、评批集10卷、辑校集7卷,还有丛稿总目和学术年谱各一卷,编辑起来难度肯定很大。

  冯:有一定的难度,到哪个出版社都有难度,好多编辑,从来没有碰到这样大的课题,因为我书的内容,有横排的,简体字;有竖排的,繁体字。体裁有诗、词、曲、散文,更多的是考证性、笺证方面的文章。还有影印的,手写影印的,辑校的红黑两种文字,还有图录,近两千张照片。可以说,出版方面所遇到的问题,都碰到了。我写的考证性文章,不仅有繁体字,而且还有古字,很难把握。但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包括请了不少专家,帮着校对。总算完成了。书出得太精美了,我很满意。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