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冯其庸忆幼时饥饿岁月:半夜被母亲哭声惊醒(3)

2012年01月20日 16:15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一波三折“笺证稿”

  记:每一部书,都有一个故事啊。《〈精忠旗〉笺证稿》怎么也是首次出版呢?

  冯:《〈精忠旗〉笺证稿》,可谓一波三折。上世纪六十年代讨论历史剧怎么写,历史人物怎么写,有一个人提出一个口号,要求写到什么程度呢,跟历史人物一模一样。我听了以后,觉得这个口号是完全空洞的,怎么写到一模一样,你见过那个人吗,就是你见到了你也不见得能写得一模一样,你就是现在同时代的活着的人,你写他,能写得一模一样吗,这完全是空洞的,说起来非常漂亮好听,实际上叫人无从下手,也无从对证。何况历史人物,你怎么叫人写得一模一样,用什么来衡量跟历史人物一模一样啊,即使有传真照片也不能写得一模一样。

  记:没有可操作性。

  冯:讨论中间,我就写了一篇长文章,好几万字,文章中批评了这个观点。光一篇文章解决不了问题啊,我又选了历史上最有名的剧本,明朝的作家叫李梅实,写岳飞的,原本,后来经过大戏剧家冯梦龙改编,木刻出来的叫《精忠旗》,一共十来万字,写得非常精彩,他自己标榜完全依照宋史,他的口号是:“据宋史分回出折,按旧谱合调谐宫,不等闲追欢买笑,须猛省子孝臣忠。”这应该符合那个人的理论了,完全是按照宋史,一点不虚构。我就从这个剧本来做笺证,把《精忠旗》所有的历史情节,都从历史上找出来,从宋史里面找出来,用宋史的文字,宋代笔记的文字,作为注释这些情节的根据,注释完了以后,还是证明,有虚构的。

  记:一点点地笺证……

  冯:其实,冯梦龙自己在文章里也承认了虚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笺证了一部分,结果呢,运动来了,1964年我就到陕西去搞“四清”,就耽搁下来了。1965年回来,那时左得不得了,回来后稿子继续弄,然后是“文革”。到了八十年代,我又想起这件事,我又想重新搞,当时我又力量有限,后来找了我的一个学生,老家的一个学生,叫陈其欣,来帮忙,主要是我给他提供史料,叫他一段一段照着帮我抄,他也喜欢戏曲,也熟悉,很高兴做这件事,搞了好几个月吧,稿子基本上已经差不多了。

  记:一部书稿跨越了几十年,真不容易。

  冯:当初,我的这个学生老家里有事,急着要回去。把我的改稿带走了,因为他要不断看我改的部分,没想到他回去出了意外的事故,人死了。好几个月后,我才获得消息。

  记:天有不测风云。那书稿呢?

  冯:我听到这个消息,一个是吃惊,伤感,第二个关心那稿子。派人到他家里去拿稿子,没有了,谁也不知道。后来我记起来,临走前他又抄下来一份,虽然跟我原稿上的稿子有出入,因为原稿有修改,他还没抄进去,我就找,至少找回七八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找到这份稿子以后,我就继续再整理,弄了一年多吧,有位助手帮着我去弄,一直弄到出版,哎呀,费了大劲了。总算这部稿子完整地得到出版。

  记:1970年您在五七干校,那时47岁,写过一首诗,其中两句是:“白发偷闲初上鬓,丹心百炼见真醇。”,这么多年过去,看到皇皇巨著出版,让人感慨。

  冯:现在是白发满头了。35卷书一起出版,也是社会进步的见证。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