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专家:年味淡是因过节只注重物质 忽略精神整肃(3)

2012年01月31日 10:23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春节是一个热闹的节日,更是一个神圣的节日

  年味淡跟人们过节只重视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对自己的精神整肃有关。

  王慧:这样看来,春节不光热闹,其实更应该是神圣的。它既是一元初始,又是天地神人相交的日子,每个人过年时心里都应该恭敬些。

  张士闪:毋庸置疑,“过年”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积聚了一年的情感与期待经过充分酝酿,集中爆发,慢慢消歇。当自然的时间进入到春节这样特殊的民俗情境中,人们的所感所想、一言一行就都具有了文化象征的意义。当人们约定俗成地、自觉不自觉地以忙年、过年的方式进入到春节特有的情境之中,诸多年俗一次次地在各地民众生活中反复实践,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神、人与祖先沟通交流的神圣时空得以构建,中华民族的神圣意识得以传递,神圣传统得以强化。一言以蔽之,春节的神圣感是以多样化的生活叙事即诸多年俗为支撑的。

  年俗中神圣与世俗的二度转换,彰显出春节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春天是自然万物和生命孕育的开始,春节的设置是我国先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对天地运行规律的一种切身感悟和文化表达。它产生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背景之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渗透着浓厚的生命意识。以“年”为中心的一系列民俗活动系从农业文明中孕生出来,又不断强化着我国农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从春节的时间边界来看,它最初主要是一种农事活动的标志,其中凝结着民众对自然万物的长期观察与领悟,又积淀着一份立足于乡土的生活期望与生命理想。一言以蔽之,春节既是大自然季节交替的重要时刻,又被乡民赋予为个人生活的崭新起点,更是乡土社会群体生活的共同节点。人们将对未来的希望、憧憬通过年俗表达出来。人们把春节视为生命和生活周期轮回的重要关口,试图借此使自己的生活更贴近自然节律。就此而言,“节”不仅是一种间断,也是一种生活节奏的调节和精神状态的调整。诸多年俗,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生命长存、灵魂安宁、子孙绵延、亲情永恒和社区和谐的观念。在看似松散的系列年俗事象中,有一种无形的整合力量,使得这些零散的生活习俗成为有序系列中的有机环节。这种无形的力量,最初发轫于人向自然寻求契合的努力,乃是出自农业生产自身的要求。此后,它们凝结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象征意象世代传承,并附加了越来越丰富的习俗、传说和仪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气候节律和谐共振的自觉追求。

  王慧:现在人们感慨年味淡,是否跟人们只重视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精神整肃有关?

  张士闪:是的。在传统乡土社会中,世俗生活需要信仰的导引,而神灵世界也离不开乡民的操持,春节期间由神圣与世俗交织而成的种种信仰活动概由此产生。从民俗学的意义上来说,诸多过年仪式,是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辞旧迎新这一重要的时间关口而预作的文化设置,具有边缘礼仪的性质。这些信仰仪式其实就是在家族社区中定期上演的一种社会戏剧,旨在定期地清理人们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强化其文化认同意识与内部秩序感。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人们的内在心理需求。人们以敬神的名义完成春节期间的种种仪式活动,借以调谐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这些仪式所以能够长期传承,是因为人们在其中寄寓着常在常新的生命情感与生活愿望,并在千百年间凝聚为一种群体意志,成为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某种整体性文化诉求。在国民心目中,热热闹闹的春节活动象征着过日子的红火与生活社区的和谐美好,而一旦抽离了其中的神圣意识,是不能算作真正的过年的。面对当今人们关于年味越来越淡的感慨,我觉得如下方面需要引起我们注意:

  春节所延续下来的神圣意识需要尊重,春节的神圣传统需要以种种方式促进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传统社会中的年节,是借助较长的节期、繁复的祭神仪式、多样的人生仪礼、丰美的食俗、热闹的游艺活动以及诸多禁忌、传说、俗谣等,从而成功地营造出神圣又不失热闹的年味的。其中,祭灶、请财神、敬祖、拜年、饺子、腊八粥、鞭炮、春联、福字、年画、花灯、灯谜等,是传统年节中比较稳定的元素。如何在继承丰富多样的传统年俗的同时,寻找、设计出适合当今人们需求的新元素,营造出庄重肃穆与欢快热闹兼具的新年味,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