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影视业陷入量化怪圈 票房过亿成唯一评价标准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03日 16:4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沙 蕙  

  阅读提示

  真正的艺术都是表达人类共通情感的,它的个性只是体现在风格上。扎根生活、面向本土、充满了原创活力的中小成本影片,操作机制灵活,创作手法多样,周期短,投资低,风险小,有着独特而又无比广阔的生存空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在谈到国产电影时,“大片”和“中小成本”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分类方法。以前我们习惯于将影片分为主旋律、文艺片、言情片、谍战片、武打片、古装片,或者是喜剧片、苦情片、恐怖片、悬疑片,以及好片、烂片,那都是从电影的题材类型和内容品质出发的。我们对什么样的生活和叙述生活的方式感兴趣,我们就会去选择相应题材类型的影片。然而现在,不论是专家还是媒体,似乎对电影讲述故事这件事已经不以为然了,从电影制作的投融资阶段一直到院线碟片最终营销的末端转而成为学术研究、媒体关注或新闻炒作的热点。观众选择进电影院看一部电影的决定权交给了电影的投资方。对大片的批评有多么汹涌澎湃,进电影院买票看大片的积极性就有多么的高涨,以至于有的导演已经趾高气扬地放言:让批评来得更猛烈些吧,因为你骂得越凶我赚得越欢。

  票房过亿怎成唯一评价标准

  量化怪圈套在影视业的身上

  这本来是一个悖论,却成了今天中国电影发展的固定模式。当年广为诟病的宏大叙事转换成了如今的大明星、大制作、大投资、大场面、大导演、票房大数儿。所有人都陶醉了,仿佛只要砸下那个令人血脉贲张的大数儿,中国电影就突飞猛进了。一片掌声和叫好声中,越来越多的导演昂首挺胸迈进亿元俱乐部,更多的导演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中国电影产业的大跃进时代已然到来了。2011年年终岁末,我们又听到了这样一连串的大数儿:国产故事片产量超过500部,全国城市影院平均每天新增银幕超过8块,总银幕数已经达到9000余块,全国城市影院的票房已经超过120亿。

  120亿,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尤其是相比于当年电影产业转型期的惨淡经营、捉襟见肘、步履维艰、无人喝彩,从一片废墟中跋涉出来的电影从业者有的是庆祝的理由。早在好几年前就有人欢呼“大电影的后100亿时代”了。今天的电影业俨然成了一座闪闪发光的金矿,一块硕大诱人的蛋糕,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各种资金闻风而动、争先恐后,都想搭上这趟一夜成名快速致富的列车。围绕电影展开的话题已经把银幕远远地甩在身后,几乎没人关心电影讲了什么故事,想要传达怎样的思想和情感,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可以获得些什么,享受到什么,或者至少记住点儿什么。每一个进电影院的观众都幻化成了令人垂涎三尺的票房数字,评价电影好坏的唯一依据变成了票房过亿。我们一方面对教育界以分数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一切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和体育界“一切向金牌看齐”的现象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又将量化的怪圈儿套在了影视业的身上。

  出现《失恋33天》并非偶然

  小制作成功解构了大片神话

  拍电影的门槛降低了,电影江湖的游戏规则却越来越模糊不清,对电影的全部期待和想象浓缩成了一个词——大片。大片成为电影制作的主旋律,在年产数百部的影片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有少数几部大片杀出重围跻身豪门,剩下的则只能望洋兴叹顾影自怜,大部分没明星没场面没话题没炒作的小电影甚至连院线的门儿都摸不着。正因为如此,2011年11月上映的《失恋33天》以小搏大大获全胜让为数众多的电影制作者扬眉吐气,看见了一点儿希望的亮光,专家和媒体也蜂拥而至,热烈程度不亚于2006年对《疯狂的石头》的追捧。

  业界津津乐道于年轻导演滕华涛如何以800多万的制作成本创下3个亿的票房神话,由此引爆对中小成本影片久违的关注和持续不断的热情,话题延伸至电影产业结构调整和重新定位大片、小片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说当年宁浩凭借《疯狂的石头》一夜成名是意外的惊喜,那么今天《失恋33天》的骄人战绩则在情理之中。一方面这是导演滕华涛在拍摄了多部面向群众赢得良好口碑的电视剧《蜗居》、《双面胶》和《王贵与安娜》之后的厚积薄发,另一方面他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2011年大片夹击下的中小成本影片捷报频传,上半年有投资1200万的《观音山》斩获7800万票房,下半年则有第二十八届金鸡奖首次推出中小成本电影奖,农村题材的《老寨》拔得头筹。新晋导演乌尔善携《刀见笑》夺得第四十八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而在此期间电影频道和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合推出的年度传媒大奖上,《秋之白华》、《肩上蝶》、《钢的琴》、《假装情侣》等一系列影片的精彩亮相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其中《钢的琴》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二十八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等多个奖项。这些影片突破大片传统套路,带来的不仅是票房和口碑的收益,更有另辟蹊径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