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开心麻花”八年深耕喜剧品牌 熨平观众焦虑愤怒(3)

2012年02月08日 11:05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亮相春晚的《今天的幸福》(均资料照片)

  有了自己的剧场,并成立经纪部门签约艺员 告别“居无定所”,告别人才短缺

  在舞台剧市场依然看重资源和资本优势的环境下,一个没有政府和资金支持,无法倚赖任何名星、名导演,只能凭自己对市场判断的民营剧团,其生存是十分艰难的。

  如果回顾“开心麻花”的成长史,可以看到,从“初战江湖”时赔进几十万元,到现如今的一票难求,“开心麻花”经过8年的摸索,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探索之路——

  2003年初,创始人遇凯和张晨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自由元素”。从第一部“麻花”作品《想吃麻花现给你拧》,“开心麻花”首创了“贺岁舞台剧”概念,此后每年岁末都推出一部大型舞台喜剧。

  那时,商业戏剧尚未兴起,遇凯和张晨有意做一部更加轻松、幽默的话剧,并迎合新年喜庆的气氛。但是由于观众对这种全新的风格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剧场较偏等原因,首轮40场演出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赔了几十万。租约到期后,“麻花”移师到地理位置优越的海淀剧院。从“麻花”系列的第二部戏《“麻花”2·情流感》开始,公司开始不赔钱了,到《开心麻花2009·甜咸配》终于进入了赢利时期。

  为了品牌保护,2008年,北京开心麻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意味着“开心麻花”不仅是一个系列剧的品牌,而且也是一个戏剧出品公司。

  创业之初,“开心麻花”像其他民营剧团一样,遇到了最大的瓶颈——剧场荒。相对于北京火爆的演出市场,作为产业链条上重要一环的剧场,却显得滞后。对民营话剧团队来说北京适合商演的剧场并不多,租剧场演出很困难,地理位置好的剧场档期很难拿到。统计显示,北京目前有80多个剧场,每年1万多场演出大部分由其中不足30个剧场承担。

  没有自己专属的剧场,意味着“居无定所”,意味着每部戏装台时间和磨合时间都有限,有时甚至要边演边解决问题。在与最早的中戏逸夫剧场解约后,“开心麻花”与海淀剧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海淀剧院合作,这一步对‘开心麻花’非常重要。剧场是个有限资源,受制于各种限制,北京小剧场很多,但适合‘麻花’的大剧场很少。”学者陶庆梅说。

  “开心麻花”进入海淀剧院后,双方实现了共赢。如今在北京,提起“开心麻花”,人们会联想到海淀剧院;而提起海淀剧院,人们会联想到“开心麻花”。但是,随着演出量的放大,“开心麻花”必须另辟根据地。2011年,他们与位于西四环的地质礼堂签下了长期租赁合约,终于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开心麻花剧场”。

  除了剧场资源,另一个发展“瓶颈”则是人才资源的短缺。“有戏剧创作天分的导演特别难找,能演喜剧的演员也不好找,此外,年轻人希望在影视领域有更大发展空间,舞台剧这个行业本身能吸引到的人才就不多。电影机构经常来挖人,刚刚培养成熟的演员就有可能被挖走。”总经理刘洪涛介绍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麻花”一方面拓展自己的事业线,为演艺人才提供更宽广的空间;另一方面开始与导演和演员签约,为此还专门成立了艺员经纪部门,签约演员已有30多人,“培养我们自己的年轻人,他们虽不是明星,但实力很强。今年我们还专门搞了个培训班,培养后备力量,在200多个北电、中戏、军艺、上戏表演系毕业的学生里,挑出40多人,用两个月时间进行培训,最终留下了十五六个适合喜剧表演的。”

  现在“开心麻花”有四组演员,可以同时上演4部戏。“麻花”去年在全国千座大剧场演出337场,首次年度演出超过300场。2009年,“开心麻花”还获得北京最具成长型文化创意企业大奖;2011年,“开心麻花”出品的音乐剧《白日梦》则荣获“全国戏剧文化奖2011小剧场优秀戏剧展演”原创剧目大奖等七大金奖。

  在央视龙年春晚仅有的5个小品里,“开心麻花”团队犹如一匹“黑马”,其原创小品《今天的幸福》被很多年轻观众津津乐道;3个签约演员参演蔡明小品《天网恢恢》、郭冬临小品《面试》也有上乘表现。年轻的面孔,全新的风格,不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让“开心麻花”这个品牌为众多电视观众所熟知。

  事实上,“开心麻花”是北京最早打出“贺岁舞台剧”的民营话剧团体,也是观众最为熟悉的喜剧品牌,如同提起国产贺岁片时人们首先联想到冯小刚电影一样,在北京,提起贺岁话剧,许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开心麻花”系列话剧。

  中国的民营剧团生存十分艰难,但“开心麻花”却令同行羡慕,在舞台剧市场依然看重资源和资本优势的环境下,它没有政府和资金支持,也不倚赖任何一个明星、名导演,而是依靠自己对市场的敏锐嗅觉,用八个年头成为北京商业话剧市场票房成绩最好的品牌之一。在大麦网最近公布的2011北京大剧场话剧票房排行榜上,“开心麻花”有5部话剧进入前十名,并包揽排行榜前3名。它的探索,无疑对寻找本土化的商业戏剧模式起到了可资借鉴的样本意义。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