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压倒清王朝最有力的稻草:士绅与朝廷说“再见”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4月08日 17:36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自从1644年清兵入关之后,汉人士绅的权力就遭到巨大的压制,在清王朝建立之后的200多年中,朝廷对于汉人士绅可谓是“态度复杂”,提防着、利用着、拉拢着、打击着……从来没有放心过。太平天国起事之后,地方士绅阶层的势力有所提高,他们办团练、自筹军费,为朝廷剿灭发捻立下汗马功劳,在朝廷危难之际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庚子之后,国势不振,士绅们的态度再次成为左右局势的决定性力量。

  1908年8月,清廷在士绅们和立宪派的鼓噪声中,终于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及《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和《议院未开以前逐年筹备事宜清单》,这三个文件可谓是中国宪法政治的路线图。朝廷宣布 “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也就是说,朝廷在此承认了 “法大于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制基础的国家,朝廷的宣誓难能可贵。从规划和时间表来看,要办的这些事情基本都是大事情,对于一个向现代国家转型的旧中国来说,其难度又是可想而知。

  一方面是打心眼里不想放弃特权和利益专制者,一方面是受到200多年压制、深受西方政治思想影响、深感不立宪不能救中国的士绅联盟。这场博弈,决定着中国的命运,虽不流一滴血,却足够惊心动魄。

  立宪派:打开中国宪政之门

  早在1906年,清廷刚开始“预备立宪”的时候,就有人提出速开国会。1906年冬,杨度就在《中国新报叙》中提出:“立宪之事不可依赖政府,而唯恃吾民自任之。”

  上一年的1905年,清廷预备立宪,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因随员熊希龄、杨笃生是杨度的朋友,熊希龄牵线,杨度捉刀代写考察报告书——《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1908年,清廷下诏“仿行宪政”,张之洞、袁世凯以“精通宪法,才堪大用”,联合奏保,促杨度赴京。杨为权贵大臣讲授宪法,后任宪政编查馆参议,成为袁世凯的心腹幕僚。

  1907年之后,各地请愿之声日盛,1908年8月,清廷查禁政闻社,企图杀一儆百。但请愿之势不可挡。在此情势下,清廷一些封疆大吏、驻外使臣如陈夔龙、端方、孙宝琦等也先后上奏朝廷,要求速开国会,或者速定开国会的期限。这一切努力终于打动了清政府,朝廷于1908年9月,终于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等宪法性文件,中国的宪政之门终于被打开了!

  士绅联盟要求速开国会

  按照1908年的筹备立宪路线图,清廷要进行九年的预备工作后方能召开国会,颁布宪法。但是,一旦民众的力量被发动起来,其进程和结果便不是改革的设计者所能控制和预料的了。诚然,清廷在1909年和1910年设立了咨议局和资政院,但立宪派认为咨议局受制于督抚,而资政院为非驴非马之议会,因而大都希望能在两三年内便召开国会。1910年资政院在讨论“速开国会案”时,议员们全体赞成并起身欢呼,足以见其心情之迫切。

  从1907年秋天起,各地立宪派便纷纷上书清廷,要求速开国会。而在1909年10月各省咨议局第一次开会时,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謇通电各省咨议局,建议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

  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在江苏获得了巨大的声望。1909年,他顺理成章地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俨然成为了士绅联盟的领袖人物。

  经过一个多月的多方联络,各省代表于12月18日陆续抵达上海,开会商议请愿速开国会之事。1910年1月,各省请愿代表团到北京后,向都察院呈递了由直隶咨议局议员孙洪伊领衔的“速开国会”请愿书,“期以一年之内召开国会,则天下幸甚!”

  都察院的大人们对此类干涉朝政的帖子向来十分反感,因而没有为他们代奏。代表们失望之余,便开始遍谒朝臣,寻求支持。他们首先去求见的是首席军机大臣奕劻和其他军机大臣,奕劻一向圆滑,他对请愿代表说:“我亦国民一分子,自必帮忙”,亲贵大臣那桐也表示赞成。在经过他们的争取后,鹿传霖和戴鸿慈也表示理解。但在访问一些皇族亲贵的时候,肃亲王善耆、贝子溥伦和镇国公载泽则避而不见,而贝勒载涛和毓朗则表示将“竭力相助”,总算是让代表们感到些许安慰。

  与此同时,各省督抚也纷纷致电清廷,请求“俯从舆论,速开国会”。随后,御史江春霖(也是资政院议员)特意上折“奏请缩短国会年限”。不仅如此,连旗民也加入请愿队伍,他们“公推代表,赴都察院呈请代奏速开国会”。在这种情况下,都察院只好将这些请愿书一同上奏。

  不过,令代表们失望的是,1月30日清廷发布上谕对请愿速开国会之事作了答复。上谕中虽然对代表们的爱国热忱“深表嘉悦”,而且保证“宪政必立,议院必开,所慎筹者,缓急先后之序耳”,但还是以“国家幅员辽阔,国民智识不一,邃开议院,反致纷扰不安”为借口,拒绝了代表们的请愿要求。

  对于这个结果,各省请愿代表们并不感到吃惊。试想如果请愿一次就能成功,那就不叫中国的朝廷了。于是,张謇与代表们经过商议后,决定再次发动请愿,而且要扩大请愿代表的范围,并广泛征集请愿签名,以壮声势。同时,请愿代表们还制定了章程并成立了“国会请愿同志会”,北京设立总部,各省各埠设立支部,俨然已有政党之雏形。

  “请愿召开国会”成当时热门话题

  1910年6月初,经过“国会请愿同志会”的努力,各省代表们再度进京,发动第二次请愿。这次请愿代表扩大到150人,除了各省咨议局议员外,还包括了各省商会、学会及华侨代表等。而且,令人鼓舞的是,这次请愿还征集到30万人的签名,其规模远远超过第一次。

  6月16日,进京请愿代表再次来到都察院,呈递了十份请愿书。虽然十份请愿书侧重各有不同,但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速开国会才是弭乱救亡之策”。请愿代表们还警告说,如果不速开国会,“汉唐元明末造之祸,必将复见于今日”。

  这次都察院没有为难,而是立刻代奏朝廷。请愿书上去后,朝中大臣开始分化,有人力主“严旨震吓”,以免代表们“哓哓不休”;有人则认为“民心不可失,民怨不可积,须婉言对付,免生枝节”。据说摄政王载沣看到请求立宪的签名者已经有三十万之多时,也曾忍不住拍案大呼:“人民请愿如此之多,倘再不准,未免大失民心!”

  但是,朝廷亲贵和中央大员们讨论后,觉得还是不能轻易服软,万一这先例一开,以后这些老百姓都群起效尤,朝廷的威严何在?岂不是留下极大的麻烦?于是,这次朝廷发布的上谕口气更加严厉,“毋得再行渎请!”

  第二次大请愿失败后,代表仍未气馁,他们通电各省:“务必再作第三次请愿之举,矢以百折不挠之心,持以万夫莫拔之力,三续,四续,乃至十续,或可有望成功。”于是,他们便展开了规模更大的第三次国会请愿活动。

  “国会请愿同志会”经过讨论形成三个决定:一是请愿代表范围继续扩大:正式请愿时,各府、厅、州、县都派代表一至二人到京,近省至少100人以上,远省至少50人以上;二是分发签名册,并约定各省征集至少上百万的签名;三是交叉请愿:代表团向资政院请愿,各省咨议局及各团体同时向资政院请愿,各省咨议局及各团体再向各省督抚请愿。

  1910年7月1日,留日学生千余人在东京锦辉馆举行集会,声援请愿代表团,并表示要积极参加第三次国民大请愿,由此可见,即使在革命党势力占优的留日学生中,支持立宪的也为数不少。随后,南洋、美洲和日本等地的华侨也纷纷致电支持请愿活动,并相继派出代表到北京以示支持。当时的各大报纸、杂志也大造舆论,大力鼓吹速开国会的好处。一时间,“请愿召开国会”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话题,全国各地也都形成了一股请愿热潮。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