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压倒清王朝最有力的稻草:士绅与朝廷说“再见”(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4月08日 17:36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朝廷让步:预备期9年变5年

  1910年8月15日,国会请愿团召开会议,决定各省各团体代表在农历八月前必须到达北京,九月上书资政院,请开国会。另外,国会请愿团向各省咨议局致电建议,国会召开之前不承认新租税,各省咨议局开年会只讨论一个议案,那就是速开国会案,目的不达到,各咨议局即行解散。

  不久,各代表便陆续抵达北京,连一向闭塞落后的甘肃也派出代表前往北京参与请愿。更有甚者,山西代表到达北京时,在京的山西籍官员全体驱车乘轿,前往正阳门车站迎接本省代表,一时热闹非凡,轰动京师。

  10月7日,请愿代表团向资政院整队出发时,奉天在京学生牛广生、赵振清等十七人突然来到,他们交给请愿代表一封信,表示“国家瓜分在即,非速开国会不能挽救,今第三次请愿势不能再如前之和平”,随即牛广生和赵振清两人要“拔刀剖腹,以明心迹”,经过请愿代表苦劝,两人趁人不备,各从自己腿上和胳膊上割肉一块,涂抹于请愿书上,并高呼“中国万岁!”“代表诸君万岁!”随后忍痛踉跄而去。代表们亦泪流满面,为之感动。

  10月22日,在民选议员的强烈要求下,资政院通过了速开国会案,随后具折上奏。与前两次请愿不同的是,立宪派这次广泛发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民众,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请愿签名和游行活动。10月5日,直隶各界人士1000多人在全国学界请愿会会长温世霖等人率领下,列队前往直隶总督署请愿,迫使直隶总督陈夔龙允为代奏。

  10月15日,河南各界人士3000多人在开封游梁祠举行请愿签名活动,随后列队到河南巡抚衙门请愿,巡抚宝棻亲自出来接见并答应代奏朝廷。

  10月23日,山西太原民众1000多人集会,签名支持请愿活动,并前往巡抚衙门请愿;同日,山西咨议局和“国会请愿同志会”组织召开了上万人的请愿大会,当场签名的就有5000多人,随后列队游行到巡抚衙门请愿。

  10月30日,福建各界人士5000多人游行到总督衙门请愿,闽浙总督松寿接受了请愿书;同日,四川“国会请愿同志会”召开请愿大会,到会者6000多人,并在咨议局议长蒲殿俊的率领下,大家列队前往总督衙门请愿,总督赵尔丰答应代为转奏。

  在各地请愿同志会的组织下,其它各省如湖北、湖南、贵州等地的签名请愿活动都如火如荼地开展。特别是东北三省,请愿活动尤为热烈,当时奉天各地集会人数均在万人以上,签名者近30万。

  在民众的请愿热潮下,各省督抚也受其感染,10月25日,由东三省总督锡良领衔,湖广总督瑞澄、两广总督袁树勋等18个督抚及将军都统联名上奏,请求立即组织责任内阁,明年召开国会,以免人心沸腾。

  各省实力派官员的表态,对立宪派发动的国会请愿活动是极其有力的支持。在此情况下,清廷不得不做出让步。本来,摄政王载沣也主张第二年开国会,立即成立责任内阁,并用“投票选举”产生内阁总理。但是军机大臣奕劻等人以“来年召集恐办不及”为由推脱。最后清廷决定宣统五年召集国会,把预备立宪期从9年缩为5年,一方面说明对请愿运动做了妥协,另一方面也表明拒绝速开国会的强硬态度。之后,东北各省还组织了第四次国会请愿运动,但很快被压了下去。

  皇族内阁横空出世

  按照修订后的预备立宪规划,宣统三年(1911年)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组建责任内阁。1911年5月8日,清廷裁撤旧内阁和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应该说,这种构架和当年袁世凯力争的责任内阁基本相似,在推进中国专制政治结构的转型上还是具有很大进步意义的。但是,载沣任用满族亲贵的私心也在这次内阁名单上彻底暴露。

  当时的内阁名单如下:

  总理大臣奕 (宗室)

  协理大臣那桐(满)和徐世昌(汉)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

  度支大臣载泽(宗室),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

  海军大臣载洵(宗室)

  司法大臣绍昌(宗室)

  农工商大臣溥伦(宗室)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