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山西新绛中学课改:每日半天课 课堂随便上网(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8月21日 14:47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教室里学生可随时上网比网吧还方便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新绛中学,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个班都有几台计算机,年级越高,计算机越多。这些电脑不是摆设,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可以随时上网查资料。上课时,一旦学生对老师所讲有疑问,或者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太清楚,师生马上可以上网找正确答案。

  “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广度都比老师快和多,如果限制他们上网,他们就会翻墙到外面网吧去,还不如放在教室里,对学习有帮助。”宁致义说,这也防止老师照本宣科。过去是一个老师在网上备课,现在是全班学生在网上学习。

  老师做的课件可以从网上找到,不会的知识点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那么老师在课上的作用是什么?

  李玉红带高一年级的语文课,她的体会是:“过去是我们告诉学生,现在是启发学生,一层层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有一节课,讲苏轼的《赤璧怀古》,大多数同学认为这是典型的豪放派诗词,但是第四组的一个女生则认为从词的最后几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失意、悲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无法释怀的低落情绪,他无处排遣,只能借酒消愁。这位女生的观点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赞同,大家在课堂上就争论起来。

  “学生争论的也是学术界存疑的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这在以前的课堂上是无法出现的。”李玉红说,这位女生后来写了一篇学习报告,登在校内的刊物上。

  升学

  年增长率达到10%

  课改后,新绛中学升学率年年攀升。

  新绛中学教务处主任李元生介绍,5年来,除去复读生,新绛中学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多在800人左右。2009年,考上二本的只有87人;2010年,二本人数达到154人;2011年是406人,创下从来没有过的纪录,而这批学生,正是接受3年课改的首批学生。

  校长宁致义说,2011年增长率最高,达到了10%以上。如今,二本升学率超过了50%。“如只按照三本达线率计算,早已达到了90%。”

  李元生说,今年高考,因山西首次实行成绩只通知学生,而不告知学校。因此,他们只能根据学生反馈的成绩统计,应届生总达线人数有548人。

  由此可见,从87人到548人的变迁,正伴随课改的步步推行。

  宁致义说,新绛中学的课改引来了3万多人来此参观、体验、交流和探讨。邻县万荣的一所中学,甚至让一个班的学生来听课,待了一个多月。“刚开始时,参观者一批接一批,做报告耽误了太多时间,后来,学校研究决定,凡是想听校方报告,必须缴纳每人100元,这样积累下来,去年的报告费收了100多万元。”

  山西推广

  不抛弃高考 32个县推教改

  课改将时间还给了学生,避免了发生处于青春期学生们“烦教师唠叨”的叛逆心态,是一种“倒置”教学。教师首先不传授,让学生们自学解题,再将疑惑反馈教师,教师不再“全堂灌”,只是重点解答或个别辅导。

  李元生说,他们的课改并非标新立异,不反对升学率,相反,始终如一的认为高考才是生命线。

  在此前提下,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才是高中应该思考的方向。

  “我们的课改,不可能抛弃高考,头上有三把利剑。”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行政部门的要求是“办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当地政府要的是“升学率”,高考的优胜就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教育情况;而家长要的是“考上大学”,即便是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在所不惜。

  宁致义觉得最好的教学是“教人先教己”,即陶行知先生的“为教而学”,是一种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模式。

  “‘满堂灌’的时候,我不要课本,能在黑板上‘摆’几节课,丝毫不费力,至于学生能接受多少,要看考试成绩才能知道。”李元生说,“现在,我们要在考试前解决学生的知识疑问,老实说,没有了互动卡,我不知道怎样上课了。”

  对于当初的举动,宁致义有最坏的打算:“成功了就走下去,失败了,就算是告诉了别人,这条路不通。”

  据官方的统计,目前山西省有1000余所小学、700余所初中、60余所高中学校,正在使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有32个县(市、区)在区域内所有学校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而这一模式,来源于新绛中学的课改。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