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重庆大学高教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建立大学联盟(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1月17日 16: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创新机制引进人才

  31岁的博士朱峰是重庆大学通过“青年百人计划”引进的青年教师。

  “最吸引我的是重庆大学提供的发展平台。”他说。

  之前,朱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可以继续留在海外做科研工作,或者回国在沿海地区一些高校谋职,但他选择了重庆大学。

  目前,朱峰是重庆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攻抗癌药物、抗抑郁药物和癌症致病机制分析。这些研究是处于国际前沿地位的课题,也是朱峰感兴趣的领域,而重庆大学提供的二百万元启动经费和较优厚的待遇水平坚定了他的决心。

  “还有一点是我的家乡离重庆很近。”他说。

  到重庆大学工作四个多月后,朱峰的状态越来越好。他谈到自己的实验室,设备虽然没有国外实验室齐全,但都是最先进的,“设备都是根据研究的需要购买的。”一切从零开始,开拓处女地的兴奋让这位青年学者充满了干一番事业的豪情。

  “我会在重庆定居下来。”他说。

  “百人计划”是重庆大学为引进青年学者而设立的一个项目,引进人才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惯例实行预聘制,规定的预聘期为36年,只有通过严格的学术评价才能够获得永久职位。工资则实行年薪制,待遇水平不输于沿海高校。一年多以来,已经引进了30多位“百人计划”青年学者。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三十岁出头,曾有过海外研修或工作经历,有潜力成为未来的学术带头人。

  在人才引进上,重庆大学将予以高度重视和着力实施。校长林建华认为: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是重庆大学发展的最大瓶颈,若不改变,我们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因此,采用特殊政策引进优秀带头人是必需的。高水准的学术带头人能带出高水平的队伍,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青年学者的水平则代表了学校未来的竞争力。

  学校引进了两位优秀的长江学者和美国Scripps的有机化学家,组建了高水准的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带动了原先薄弱的化学和生物学科。同时,用非常规的方式聘请十余位国内外知名的文科学者,组建高水准、跨学科的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研究院由学者主导,相对独立运行,从而保证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一年多来,研究院建立了文学与文化、史学与古典学、哲学、政治经济与法律、人类学等研究中心。依托该团队,重庆大学正在探索在传统工科大学推进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探索高水平基础文科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博士生训练的路径,重庆大学的文科试验班——“博雅学院”计划在2013年秋季首届招生。

  为实现上述成果,重庆大学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认真梳理并健全了学校的人事制度体系。

  首先进行了聘任制度改革,实行预聘制,建立了较为严格和完整的聘任程序,并明确将预聘制作为学校未来的主要聘任方式。其次,从整体上梳理了薪酬体系,对新聘人员的年薪制进行了规范,还调整了现有人员岗位津贴的构成,形成了逐步调整薪酬的机制。第三,在评价和晋升方面,彻底改变过去“计工分”的教师评价方式,代之以主要考察学术水平和教学状况,并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承担本科生教学。学院的评价也从以成果和数量为主,转变到重点考察学院的发展趋势和运行状况,更加关注过程的考察。

  目前的改革仍然是阶段性的,新老人员薪酬双轨制是过渡状态,林建华表示,将来一定会向新体制过渡,因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人事体制,良好学术氛围才能够真正建立。

  “人们总认为西部学校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事实上,从生活、交通和信息等基础条件看,重庆与东部城市没有大的差别。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敞开胸怀,为优秀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发展空间和条件。”林建华说。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