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伯南克放言或削减QE 揭开史上最大资金转移序幕(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6月21日 14:0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路径二:新兴市场向发达市场

  由于全球经济仍未摆脱疲软,而美国在发达经济体中又表现最好,因此,投资者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心态:与其投资经济放缓的新兴市场股市,不如投资更安全的美国股市。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同比增长1.8%,好于去年四季度的1.7%。相比之下,欧元区经济同比下滑1.1%,德国经济同比下滑1.4%,日本经济同比增长0.4%,持平于上季。这意味着,如果选择投资发达国家,美国成了不二之选。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近期资金全线回流美国,即买入美国股市的同时又买入美元。

  今年以来,美元指数累计反弹2.6%,在所有的主要外汇中,仅瑞典克朗和丹麦克朗对美元升值,南非兰特对美元贬值最厉害,达到了18%。

  反观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市场,由于经历了数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如今的增速已大幅放缓。彭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GDP平均增长4%,为连续第9个季度放缓,远低于历史峰值(2010年一季度)的9.2%。

  以巴西为例,这个南美大国的经济在一季度增长1.9%,好于上一个季度的1.4%,但仍远低于金融危机以后的峰值9.3%。同时,5月巴西CPI增长6.5%,接近两年来新高。巴西央行近期已加息50个基点来抑制通胀,但也会对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抑制效果。

  当然,投资者不会只盯着美国股市,由于德国经济在欧元区最为稳定,而日本经济在安倍晋三激进的货币政策下开始出现活力,因此,不排除热钱未来会涌入德国和日本股市。

  量宽逐渐落幕 新兴市场“末日”来临?

  每经记者 罗慧

  面对市场的失血,恐慌情绪再次蔓延,而这或许只是新兴市场熊市的开始。

  在新兴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新兴经济体内部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经济结构不平衡,对发达经济体依赖度较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以及金融市场不够完善等,这些都令新兴市场国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不足。

  历史上每一次国际资本的撤离,都会给新兴市场带来一次沉重的打击,而那些经济体量相对较小,对外资依赖更为严重的新兴市场国家,无疑也将成为重灾区。

  流入新兴市场资金多为热钱

  多年来,由于新兴经济体处于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具有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丰富等特点,相对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更加稳定,富有活力,因而一旦发达经济体国家遭受金融危机,新兴市场便成为国际资本,尤其是热钱的避险天堂。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从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增速来看,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几乎每年都在增加。

  彭博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9640亿美元增加到了33120亿美元;泰国的外汇储备也从1080亿美元增加到了1718亿美元;菲律宾从337亿美元增加到了842亿美元;而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外汇储备也分别从857亿美元和660亿美元增加到1260亿美元和1120亿美元。在此期间,仅有印度的外汇储备增速相对较稳定。

  但从统计数据来看,新兴市场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幅度远远没有跟上。彭博数据显示,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较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均有所下降,其中,菲律宾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比由2007年的2.17%下降到2011年的0.83%,而同一时期,泰国的这一比例由4.59%下降至2.25%,巴西由3.26%下降至2.89%,印度由2.04%下降至1.72%,而中国也由4.47%下降至3.01%。

  这些表明,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大部分都没有流向实体经济,而可能流向了这些国家的股市和债市,这些资金也就是所谓的热钱,它们不仅无益于新兴市场经济的增长,反而会催生资产泡沫。

  野村证券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新兴市场中的东南亚国家,外国投资者持有的主权债券占比非常高,其中在马来西亚的这一比例为47%,印尼为34%,泰国为19%。而在股票市场上,自2011年1月以来,印度、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外国投资者股票净购买额占股票总市值的比例也分别高达16.4%、8.8%以及19.2%。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