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辽宁莫地沟棚改工程被称“新土改” 全国陆续推广(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3月03日 17: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辽宁莫地沟棚改工程被称“新土改”全国陆续推广(2)
棚改后的莫地沟新区。 摄影/刘炎迅

  除了上下水、住不开,恼人的问题还有冬季取暖。

  马丽华老伴去世得早,她独自带着两个儿子生活。本来,一个儿子在矿业公司上班,另一个在制钉厂,但随着企业破产,两个儿子也先后下了岗,靠打零工维生。冬天冷,他们从莫地沟边的山上捡来木柴,回来用火取暖。零下二十几度的气温,柴火的热量微弱,买回来的菜,即便放在屋里,也要用棉被捂严实,否则就会冻坏。那些含着水汽的木柴和被窝里的菜,一度是一家人最珍贵的财产。

  离开棚户区,曾经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是,2006年,郑丽的大儿子分到了一套65平方米的新房。这边刚领到钥匙,32岁的大儿子就拉着对象去了民政局,之后便订饭店、摆宴席。再后来,大儿子进了新钢铁厂,有了稳定收入,郑老太和老伴很宽心,还抱上了大孙子。

  郑丽的二儿子现今也35岁了,在抚顺钢厂上班,棚改之后,也在小区里得了一套65平方米的房子,跟着老两口生活,虽然还没成家,但心情也不焦燥,房子有了,媳妇儿还会远吗?

  清爽明亮有卫生间的房子,对于这些久居棚户的人们,无异于某种安定生活的心理图腾。

  上楼的那天,马丽华高兴坏了,她将住了多年的棚屋甩在身后,不想再看一眼,那些积攒多时的“珍贵财产”,此时也无足轻重,“谁爱要谁拉走,我一点不想要。”

  资金: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

  棚户居民刘凤兰,56岁,人长得精瘦,说起话来眯眼微笑。

  她坐过牢。她并不讳言。年轻时住在棚户区,家里穷,偷附近厂里的物件,拿到废品站换几个钱。17岁那年,她因此被关进监狱,蹲了7年。

  出来已是24岁,学了两年电工后便以此营生。但出狱女人的名声总有些受歧视,即便有手艺,生活也不见好转。既在棚户区,又坐过牢。没人愿意娶她,突然大姨来说媒,含糊其辞:“那小伙子脑子有病……但人不坏。”刘凤兰倔强地答:脑子有啥病,不就被开过瓢,多大点事,日子总能过起来。她想证明,棚户区的女人,可以挑起最重的担子。

  丈夫最初在钢管厂做工,每月工资200元,但身体不好,被劝回家休养,仅靠刘凤兰在铝厂打工维持,日子过得入不敷出。

  她于是重操旧业,翻进厂墙,偷废钢材或煤炭块,以及一切能看到的值钱东西。她因此又进了3次监狱。儿子5岁时,她进去3年;13岁时,又是3年;最近一次是2005年,棚户区即将改造,她想捞最后一笔,好买下更大的房子。她当时并不知道,政府后来的安置房并不贵,每平方米个人只需拿600元。

  这甚至远低于房屋建设成本价。抚顺市棚户区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史有成介绍,按照市场价格,房屋主体成本造价最低为每平方米600元,水电道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成本,综合造价为每平方米达1100元,尚不包括税费和土地使用成本等。

  资金问题,既是制约棚户区改造的基本问题,也是棚户区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棚户区居民,多是生活贫苦的低收入人群,无力为“上楼”付出太多的金钱。

  为了解决这个关键性问题,辽宁省营口市的棚户区改造探索出一条市场化棚改之路,棚改后的土地通过招标公开出让,形成以企业为承建主体的棚户区改造模式。棚改回迁楼由开发企业承建,再由政府按其相关建设成本核算后回购。如此一来,棚户区的住户不需要支付太多,就能顺利上楼。

  这个方法后来经过辽宁省多地经验的集合,形成了“政府补一点,政策减一点,企业筹一点,个人掏一点,市场挣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改造资金。

  截至2010年,辽宁省通过棚户区改造,全省共腾出26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这些土地日后收归国有进行转让,在整体上增加了当地土地供应量,也得以通过转让金支付前期建设的银行贷款。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胡刚说,最关键在于“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

  刘凤兰的儿子现在已经30岁了,去技校学了厨艺,也有了孩子,还到北京进修过。有了稳定的收入后,儿子花了5万8千元,买下刘凤兰对门45平方米新房,一家5口,对门相望,日子过得越来越开朗。

  这天坐在社区书记办公室里拍照,刘凤兰笑着说,我要坐在绿色盆景前,看着就有希望。

  在棚户区时,刘凤兰常犯羊角风(癫痫),时不时就摔在烂泥地里。上楼后,不知为什么,这病很少犯了,“两三个月偶尔犯一次,也不太重。”刘凤兰觉得,这都拜棚改所赐,每天晚上还可以到铺着雕花地砖的大广场上跳舞,心情也好了。

  “给我点温暖,我就不会那么坏了。”刘凤兰说。

【编辑:吴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