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官方:全面开展全国老工业基地和老工业区调整改造(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7月17日 10: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六)社会民生事业成果显著。

  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继续加大对东北地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力度,2012年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237亿元,安排计划任务112万套,全年开工120万套,其中开工改造棚户区96万套(户)。黑龙江省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48万套,继续居全国首位。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完善改造政策和工作机制,农村危房改造开工率94.1%,竣工率91.4%。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31亿元,支持东北地区老旧住区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近1.1亿平方米。吉林省“暖房子”工程新增供热能力7100万平方米,长春、吉林、通化开展了热网联网工程试点。

  继续做好就业工作。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东北就业专项资金106.4亿元,用于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相关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等方面。支持东北地区46个县、183个乡镇开展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支持哈尔滨等13个城市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2012年,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实现新增就业82万人、59万人和77万人。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12年中央财政向东北四省区拨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603.5亿元,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截至2012年底,东北三省累计做实个人账户基金1759亿元。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东北四省区补助资金49亿元,基本实现两项制度全覆盖。继续巩固扩大职工医保覆盖面,截至2012年底,东北四省区职工医保参保人数达3479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269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不断完善。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重大项目。支持大连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实施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地方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截至2012年底,东北三省累计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1个,占全国的10%。启动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等一系列计划,“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获批为第一个行业类职业教育试验区。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对35.34万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

  推动文化卫生事业繁荣发展。继续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项目的实施。沈阳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启动建设。实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城乡居民就医难问题进一步解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全面展开。

  (七)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

  积极推进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2012年,安排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18.8亿元,比2011年增长47.4%。继续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落实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指导相关县(市、旗、区)编制转型规划。实施林区接替产业专项,支持林区生产加工、代木能源、生态旅游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林下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伊春市等地探索发展生物质气化项目。研究编制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研究相关扶持政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及荒漠化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扎实推进。东北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5个县(市)启动生态文明示范试点。

  加强节能环保工作。启动东北地区4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安排14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支持黑龙江省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吉林市、大兴安岭地区列入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辽宁省对工业高耗能行业中的淘汰类和限制类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在524户企业启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吉林省积极开展资源产出率统计试点工作。黑龙江省加快城镇老旧供热管网改造步伐。东北三省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57%;化学需氧量下降4.02%,氨氮下降3.06%,二氧化硫下降3.14%,氮氧化物下降1.58%。

  推动重点流域治理。继续支持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支持东北地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推动东北地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64平方公里。

  (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交通方面。哈大客运专线建成投运。东北东部铁路通道通化—灌水段、前进—抚远、和龙—南坪、哈尔滨西站等项目建成投产,

  哈尔滨—齐齐哈尔、沈阳—丹东、盘锦—营口、吉林—图们—珲春等客运专线,锡林浩特—乌兰浩特等在建项目,以及集通铁路扩能、牡丹江—绥芬河铁路扩能等既有线改造项目抓紧推进。吉林省小沟岭—抚松公路、辽宁省康平海州窝堡(蒙辽界)—北四家子公路等国家高速公路项目稳步推进。截至2012年底,东北三省建成高速公路10247公里,比2011年增加了2635公里。抚远机场开工建设。沿海港口新增生产性泊位21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9亿吨,集装箱达1513万标箱。

  能源方面。截至2012年底,东北地区累计发电装机1.06亿千瓦。辽宁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实现首次装料,二期工程和徐大堡核电站一期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中广核大连西中岛风电场建成投运,吉林省洮南风电供热示范项目运行良好,大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工程竣工投产。

  水利方面。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东北三省水利投资164.2亿元,同比增长68.5%。吉林省引嫩入白、中部城市引松供水、锦凌水库、青山水库、哈达山水利枢纽、三湾水利枢纽等建设进展顺利。

  通信方面。继续加强“村村通”工程等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东北地区有1650个行政村开通宽带,开通比例从2011年的94.7%提高到99.7%。沈阳、长春等第二批试点城市的三网融合工作稳步推进。

  (九)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本钢集团和北台钢铁集团实现合并重组,通钢、吉煤集团等实现战略性重组。组织开展政策培训,稳步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继续推动解决企业办社会等历史遗留问题。吉林省启动企业剥离非主营业务试点工作。驻黑龙江省中央企业“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服务)分离移交地方工作稳妥推进。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继续加大对东北地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企业素质提升、融资担保等方面资金支持力度。截至2012年底,东北三省银行存款类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人民币贷款达8264亿元,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新增再担保147亿元,有力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东北地区22家中小企业列入第二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012年,辽、吉、黑三省非公经济比重分别达到64%、60%和51%,涌现出一批销售收入数百亿元和技术水平一流的民营企业。

  稳步推进其他领域改革。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在金融、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领域的一体化取得新进展。东北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林权确权率达到90%以上,林权交易服务管理机构和林业合作组织建设取得突破进展。垦区改革取得进展,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和九三管理局探索设立管委会行使政府职能试点工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等全面推进。

  (十)开放合作水平全面提升。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12年,东北三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663.8亿美元,增长7.2%。其中,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增长12.2%,占全国对俄贸易的24.2%。截至2012年末,外资银行累计在东北地区设立了23家分行、25家支行和11家代表处。

  积极推进面向东北亚区域的开放合作。组织落实《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和《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加紧筹建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中俄双方签署《同江铁路界河桥建桥协定修订议定书》。召开中方黑瞎子岛开发工作组会议,部分交通基础设施已建成或开工建设。中蒙边境阿尔山口岸加快开放。第23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第8届中国·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和第10届沈阳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成功举办。

  加快培育重点开放区域。编制《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满洲里开发开放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沈阳综合保税区(一期)封关运作,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具备封关运营条件。东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内贸货物跨境运输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地方电子口岸平台加快建设。

  不断深化东北四省区合作。召开2012年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通过《东北四省区对俄合作框架协议》、《东北地区旅游与航空互动发展合作协议》、《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公路交通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和《东北四省区建立关检合作机制的协议》等合作协议。

【编辑:王珊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