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走近真实的"拆弹部队":同炸弹"鼻尖对鼻尖"(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9月13日 09:27 来源:中青在线 参与互动(0)
关于作者:布莱恩·卡斯特尼尔,1999年至2007年任美军爆炸物处置部队军官,曾被派往伊拉克指挥拆弹部队。退役后,他以民间承包商身份为军方提供咨询和技术培训。
关于作者:布莱恩·卡斯特尼尔,1999年至2007年任美军爆炸物处置部队军官,曾被派往伊拉克指挥拆弹部队。退役后,他以民间承包商身份为军方提供咨询和技术培训。

 

  同炸弹“鼻尖对鼻尖”

  布莱恩·卡斯特尼尔在其《漫长之路》一书中解释说,对于21世纪的拆弹专家们而言,类似的评价不显得过时,“许多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历史的支点。”卡尼斯特尔的感悟来自伊拉克战争,那也是他自己的战争。

  卡斯特尼尔认为,在伦敦大轰炸期间,拆弹专家的智谋“最终改变了战争的方向。”相比之下,在伊拉克,“我们尚未开始就差不多失败了——进军巴格达途中,美军忘记了摧毁众多毫无防守的军械库,结果让那些军火被反美武装分子掠走并重新投入使用,埋藏在路边,让卡斯特尼尔和爆炸物处置部队的兄弟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死考验。

  二战时期的前辈们很少接受长期系统训练,手头只有简陋的铁锤、凿子和滑轮组,今天的拆弹部队已配备遥控机器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与炸弹的直接接触。的确需要真人亲自出场时,卡斯特尼尔们会穿上80磅重的铠甲:“谁都不敢轻松地走过这条漫长的路。只有各种选择都行不通了,只有机器人失败了才会……这是最后的选择,一直都是。”

  佛罗里达州艾格林空军基地,有一所战地爆炸物处置学校,在那里经过高度仿真的严酷训练后,过关者才会被授予“爆炸物处置部队”徽章。与冷酷无情的炸弹“鼻尖对鼻尖”的对决,是对勇气和智慧的终极挑战,也是团队精神闪光的舞台,其中充满悬念和出人意料的可能性,很受作家和电影人喜爱,影片《拆弹部队》获奖显得理所当然。

【编辑:曹昆】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