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揭秘作家萧军从军经历:组织抗日义勇军遭出卖(2)

2013年05月03日 12:5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萧军猛然觉醒,也促使了他第三次来到舒兰。日军进犯,萧军对于东北军的不抵抗感到非常气愤,准备“揭竿而起”。舒兰驻军东北军六十四团二营是一个步兵营,共有四个连,两个连驻扎在外地,两个连留守在县城中。但这四个连都不是马玉刚营长的嫡系部队,他自己刚刚建立的补充连兵员不多,又驻扎在几十里以外,所以掌控起来并不能得心应手。

  萧军这次来到舒兰,是抱定了“不成功,则成仁”的态度的。他和马玉刚、方靖远初步计划以这个补充连为核心,再联合另外几个连,然后把这一营人拉起来组织一支抗日义勇军。萧军让方靖远先找哈尔滨同中东铁路护路军司令丁超、东北军十六师师长李子铎、东北军三十四团团长冯占海进行联络。丁超、李子铎和冯占海都主张让马玉刚的队伍向北转移,集中兵力共同抗日。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组织经验,他们的行动失败了。原来一个已被撤职的营副和两个驻舒兰城内的留守连连长早已被投敌的熙洽委以劝降重任,所以萧军和马玉刚他们陷入了被动的局面。马玉刚收到两个连长的威逼信,声称要他交出营长的职务和一切财产,限于当夜12点钟以前率同家人离开舒兰县城等等。

  萧军认为马玉刚早就应该处决那个营副和两个已露出投降端倪的连长,结果因为马玉刚的懦弱而酿成后患。他仔细研究了一下“战书”,觉得纵有万般无奈,也只能接受退走的条件。因为他们的核心力量就是十几个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妇女、老人和孩子,而且只有十几支大枪和短枪,对抗是毫无用处的,不如“留得青山在”,重新积蓄力量。

  据说当时舒兰县的县长袁庆清也从中进行过调停,叛军做出了让步,允许萧军他们用几辆大马车和马匹作为交通工具离开,还可以带几支长枪和短枪作为路上自卫的武器。

  萧军他们在叛军的监视下,离开舒兰逃往哈尔滨,他给舒兰留下了一声长叹和一个孤独的英雄的背影。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扼杀萧军心底的愿望,他准备再找机会参加抗日部队打游击。在哈尔滨,他暂以三郎为笔名写点文章糊口,不久结识了被困旅馆的萧红,一起走上了左翼文学创作道路,并演绎出了东北文坛的一段佳话。(王力)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