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军报谈战争文学困境:少有剥裂军营积弊展现灰暗(2)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6月11日 09:48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2、战争文学从不放弃对江山家国的忧患,从来都追求情感激烈、高潮迭起的史诗交响,以期完成英雄人格的建构和重塑

  纵览历史,往往在一场战争过后,悲欢离合的乱世已经远去,民族走向复兴崛起之时,人们总会吹奏出黄钟大吕般的英雄交响,创造出代表着这个国家、民族和军队精神品质的战争文学巨著。

  在中外文学的谱系之中,每个民族的优秀史诗,都与战争文学相联系。藏民族有《格萨尔王传》,蒙古民族有《江格尔》,古希腊有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拿破仑远征俄罗斯,让俄罗斯诞生了《战争与和平》这样的扛鼎之作。第一次世界大战落幕,立国不久的苏维埃就喜获《静静的顿河》。此外,《青年近卫军》《铁流》《夏伯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战争文学作品,其所蕴藏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情结,曾经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17年,我们迎来红色战争文学的第一个高峰期,一批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走来的军旅作家,来不及掸掉身上烟尘,凭借对战争中生死存亡的真实体验与刻骨感受,留下《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从文学的体量上,不过是一篇战地速写,几行白描之笔,却让人们深深地触摸到了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精神品质、英雄气概与血性担当。一场松骨峰血战,将一支穿着草鞋与单衣的人民军队如何能够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强大敌人的英雄本色展现在人们面前,每个人读到它,心灵都会受到极大的震撼。特别是后来经历过长征的将帅们所写的《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等红色经典,今天读来,仍旧让我们血脉偾张。

  上个世纪80年代,以一场边境作战为发轫,由刘白羽带队,百名军旅作家踏着硝烟上前线,形成一次中国当代军旅作家的集体冲锋,也引发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军事文学的一次新高潮。《高山下的花环》《西线轶事》《凯旋在子夜》《亚细亚瀑布》《穿越死亡》令人记忆犹新,尤其是梁三喜、刘毛妹的形象,让全国读者深深震撼,一时洛阳纸贵,家喻户晓。许多战士背着《高山下的花环》走上战场,在老山、法卡山之巅喊出了一代中国军人心声:祖国在我心中!

  文学功能就是这样,当一个国家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一支军队面临着战局胜负之时,它总是以其对军人的精神、心灵、情感乃至最深层的人性之光的深入发掘,以最酣畅淋漓的独特扫描与灵魂独白,以强烈的情感大潮撞击读者,引起心灵的共鸣,并深深地触及人们的灵魂。由此,作品中的一个人、一个情节、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人一生的思考。可见,战争文学从来都以对人类的和平与安定、光明与文明为诉求,从不放弃对江山家国的忧患,从来都追求情感激烈、高潮迭起的史诗交响,以期完成英雄人格的建构和重塑。

  3、战争文学承载的育人功能,非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所能替代、所能媲美

  文以载道一直是战争文学的道统和法度。因此,战争文学从来不是个人狭隘的情感宣泄和呻吟,也不仅仅是所谓反战和悲悯的哲学同义词,更不是“只为自己的心灵写作、为艺术而艺术”的伪命题,它肩负着滋养人类心灵和托举民族精神与血性的神圣使命。古往今来,那些被长久流传和成为经典的战争文学作品,多是作家先苍生之忧而忧、后家国之安而安的家国情怀所致。它承载的育人功能,非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所能替代、所能媲美。

  文有锦绣,则胸有襟怀。习主席早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就与作家贾大山交朋友。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主席又谈到曾经读到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在习主席列举的一长串著名作家的名单当中,就有不少是以战争文学著称于世的。习主席表示,这些“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今天,尽管人们的文化选择多元多样,但我们绝不可小觑了战争文学对于官兵人格建构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对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培育功能,对于红色基因具有最生动最见效的传承功能。赵一曼、刘胡兰、江姐、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这些英雄像一粒粒种子一样,撒进战士的心田,终成一棵棵英雄的大树。他们像一座座丰碑一样,耸立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成为一代代官兵人格建构的参照坐标。在战争史上,舍身堵枪眼的英雄,黄继光并不是第一人,还有前苏联卫国战争英雄马特洛索夫。他的英雄事迹,通过战争文学传遍世界。有资料显示,黄继光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正是在这些战争文学的熏陶之下,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越发感觉到,战争文学对于一个战士英雄人格的构建至关重要。越是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时代,越要用战争文学来彰显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当代军人的光辉形象;越是面对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考验,越要用战争文学来抵御敌对势力的“政治转基因”和“文化冷战”,铸牢我们坚如磐石的信念;越是强调军队能打仗打胜仗,越要重振战争文学凝神聚气的战斗功能,提高为战斗力服务的贡献率;越是在社会非主流文化“三俗”频现之时,越要恪守战争文学的一以贯之的革命英雄主义情结,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载体。

  曾记否,当年许多社会女青年正是通过军事文学的阅读,认识了军人的光辉形象,以嫁军人为荣,以成为军嫂为时尚。坊间曾传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女士提了一个大包上了长途班车,车内乘客稀少,寥寥无几。她放眼看去,眼睛突然一亮,见一位军人坐在那里,便来到他身旁坐下。有军人的地方,就有安全,这是文学作品告诉她的。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