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自行车绿色出行有多难?最大难题是道路资源分配(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0月30日 09:1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现在,江门推行这一系统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道路资源分配的问题。“人行道、单车道、摩托车道、公交专用道、小车道,单是切面都要5个了,而现在有些道路截面连三个都不够。”赵瑞玲表示,道路资源分配是个大问题。以前规划的自行车专用车道几乎都被机动车占用,变成停车位。若要重新恢复,到时没有地方给人停车,又会引发很多意见。为此,几个相关部门开了多次会议,“市政府也正在积极研究市区停车难的问题,希望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但她直言,作为交通运输部门,不希望看到这种现象,“我们经常说,不要将道路变成停车场,这样可能很多事情会好办得多。”资源分配问题还让她担忧自行车出行的安全问题,在江门市民出行方式构成中,摩托车所占比例最高,将近70%,而加上小车,两类机动车占了近90%。摩托车多一旦没路走,可能会开上自行车道,对骑自行车的人造成安全隐患。

  据透露,像其他城市一样,江门这一系统或先在某一区域作试点,条件成熟后再考虑在全市铺开。根据目前江门的实际情况,系统建设首期或会考虑在北新区先做试点,那一区域的道路相对较宽。

  租赁系统或模仿“株洲模式”

  据介绍,在编制规划时,江门先后到深圳、株洲、佛山等地考察。记者从初步方案中看到,江门的规划主要参考了株洲模式、上海模式、武汉模式和深圳模式等。赵瑞玲介绍说,株洲的模式是目前全国运行最成功的,但是否完全适合江门,还有很多意见要综合考虑,因为其租赁点也很密,政府投入也很大。“自行车的使用率很高,一般是每天的周转率在7-8次以上,株洲所用的自行车所有配件都是封闭式不能拆的,有效地防止了某些盗取或破坏自行车零部件的情况,维护成本会相对低很多。”

  据预算,按株洲的系统,一辆自行车就要两千元,加上锁车桩和后台运营系统的建设,如果江门第一期要投入5000辆自行车,前期投入至少需要1亿元。赵瑞玲坦言,除了资金问题,接着还要考虑运营模式。“目前运作模式有几种,一种是完全由政府购买服务,像株洲,不以广告盈利,这样车辆的保管也会好。另外一种是企业投资、政府补贴,那么企业可以商业化,用车身来做广告。”她表示,希望前一种模式,车身不乱贴广告,整齐美观一些。但是以江门的情况,可能还要考虑其他的多种模式,譬如政府投资,企业经营维护或是完全市场化运作,“不然以后的维护费用将是政府长期的负担,像株洲一部车一年需要700元以上的维护成本”。

  据悉,目前江门有意在公交站、居民小区、大型商场、大学门口等地设租赁点,但具体的点未定。而在方案正式出台前,交通部门会征求市民意见,看他们认为江门需要投放多少辆车,设多少个租赁点,最希望设在哪里等。

  ●人物

  人大代表刘夏林,四年里提三次相关建议 “能否采用倒逼机制,确定实施时间表”

  “他们前两个月跟我联系了,将一些情况通报给我,说是由交通局正在牵头做这个事。已经开始有动作了,是好事。”江门将建公共自行车交通的消息传出后,最兴奋的莫过于人大代表刘夏林。

  在近四年的两会上,刘夏林三次建议江门建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2009年提交《倡导绿色交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2011年提出《关于“建立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建议》、2012年的是《关于“构建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生态文明江门”的建议》。都是同一个主旨,“倡导回归绿色出行,合理引导自行车交通的发展”。

  2009年,交通局给他的回复说,推动这项工作涉及到管理问题和财政问题,而且推广免费自行车租赁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对此,他表示理解。时隔一年后,看着临近的广州、佛山都先后实行公共自行车,他再次提出建议。那一年,交通局给他的回复是,这项系统工程涉及公共自行车的定位、投放量,站场(网点)设置,运营管理,服务机构等社会公众利益和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在吸取国内其他城市经验后会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方案报请市政府批准后再启动。这一次的回复,他不满意,认为答复同2009年基本差不多。“江门可否真正行动起来?”他不客气地回应说,2009年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了建议时,答复是提请市政府认真研究其他城市的做法,两年过去了,不知有无提请市政府?“能否也像现在的许多工作一样采用倒逼机制,确定实施的时间表?”他希望江门能跟上全国绿色交通的趋势,而关键是“解放思想,积极行动”。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