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权力滥用阻碍教育公平 官员亲属升学是否公开引追问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6月04日 10:01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0)

  教育越公平,孩子笑得也就越灿烂,社会也能更和谐。 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麦子“幼升小”:外地孩子在北京

  对北京籍孩子来说,今年“幼升小”政策的最大变化,是跨区、跨片择校变得艰难。以前入学,学校就能说了算,而今年,区里统一管理,收回学校“建档权”。对多数家庭来说,规范不是坏事。

  更值得关注的是外地孩子。5月31日,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信息采集截止。截止到5月27日的统计数字显示,完成信息采集的15.4万余名学生中,非京籍儿童超过三分之一。对此,北京市教委明确表示,“五证”审核不过关的非京籍儿童将不能在北京入学。对那些可能没学上的家长、孩子来说,今年的六一,注定不是“快乐的儿童节”。

  教委口中的“五证”是指:监护人务工证、实际住所的居住证、全家的户口本、在京暂住证以及户籍所在地相关部门出具的无监护条件证明。和往年相比,北京市政策进一步收紧:部分区县明确要求父母双方都要在本区县就业;多个区县要求非京籍父母在本区县就业和居住,其中丰台区还要求父母双方暂住证是今年3月1日前办理完成的;部分区县虽然不要求非京籍父母在本区工作,但是要求在本区居住,同时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要求,比如通州区要求家长缴纳社保的地点必须在通州。

  北京提高入学门槛,有其苦衷。近年来,外地孩子入学人数持续走高,让北京不堪重负。2011年,北京市小学入学的9.5万新生中,非京籍学生比例占到47.6%。今年4月22日,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做客北京城市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时透露:今年小学入学人数将达到17.6万人,比去年增加1万人。2014年昌平区学位缺口严重。该区今年六年级小升初毕业的人数为5317人,但今年昌平的适龄儿童人数却达到了14521人,京籍人数为8328人。这意味着六年级毕业生腾出的学位名额,远远达不到适龄儿童人数的需求,缺口达到9000多人。他还表示,各区的就学政策上都是首先要满足本区户籍人口入学需求。

  线联平所说的这些,都是事实。将上述事实放在控制城市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大背景下,他的解释有合理成分。但一些问题仍有廓清必要。外地孩子,不在北京上学尚可回原籍,北京孩子却没“躲闪”。这样看,“首先要满足本区户籍人口入学需求”,似乎无可指责,但义务教育法第12条第二款对异地义务教育的表述是:“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法律强调的是“平等”,而不是谁“首先”。外地孩子有无在北京上学的权利?如果有,谁来保障这一权利的实现?这是首先要问的问题。

  其次,如果必须限制,怎样的限制是合理的?如果说目前不具备让每个外地孩子都在北京入学的条件,限制是必要的,那么,用怎样的条件限制则是有关部门要考虑的。今年个别区县出台的限制条件,比如要求父母在同一个区工作,社保须在本区缴纳,登记前才对暂住证办理日期作出限制等,都有不小的商榷空间。

  最后,让更多孩子实现法律赋予的权利,有关部门要做什么?五证审核不过关,不能在京入学的孩子,可以回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但这意味着,或者是孩子和父母分开,或者是父母为了孩子放弃在京的工作。随着北京市控制人口政策的实行,外地孩子在京入学需求,或许不会像前几年那样增长迅速,但相当一段时间内,入学需求和学校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仍会比较突出。如果对外地孩子来说,在北京上学是他们的正当权利,那么,通过努力保障这一权利实现,就是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编辑:王永吉】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