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标准为何爱“打架” 各种名目标准充斥市场(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8月06日 00:43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工作一度是分段管理,各个部门根据需要来制定一些标准。A部门可能参照B部门的标准来制定,之后B部门修订了标准,A部门没修订,就会出现矛盾。还有一种情况,一个部门在制定标准的时侯,不管别的部门有没有同样的标准,这也会导致标准间的重复和矛盾。”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4月25日,卫计委下达《关于开展食品地方标准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到2013年12月底,完成食品地标清理工作,强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交叉、重复和矛盾”。

  当然,类似情况不只出现在食品领域。

  曾在某行业协会工作多年的艾莹,曾作为专家被邀请评审一项产品的标准。她发现,生产者和使用者(不包括普通消费者)的想法根本不同,生产者更多考虑自己的技术能实现的程度,使用者更多考虑自己使用的方便,两者制定的标准也就很难一致。“下游通常不会去征求生产行业的意见,自己组织制定使用标准,这很正常,因为用户是上帝。但上游行业应该主动去找下游部门沟通,哪怕是公关,都是应该的,这样才能使自己制定的标准更有价值。” 艾莹表示,坐下来商量是很有必要。

  “同一个行业,有很多协会来做行业标准(下称‘行标’)。地标也很多,最多的省份有几千项地标,全国加起来,地标远多于国标。这些标准之间可能会有矛盾,甚至跟国标也有矛盾,这是咱们国家特有的情况,需要整顿。”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前国务院参事郎志正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标准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只看国标,应当把国标、行标和地标结合起来管理,避免出现混乱。

  针对相关问题,《中国经济周刊》与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称“国标委”)联系采访,工作人员表示,“相关领导不便接受采访”。

  标准为什么容易“老化”?

  按规定,每年要复审5000多项国标——无法承受的重负

  在郎志正看来,“标龄过老”也是中国标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以公众最为关心的食品标准为例,据《2011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统计,在我国现有的食品及相关标准中,标龄在5年以上的占了一半以上,标龄在10年以上的占了1/4,个别标准甚至已经超过20年未修订。

  业内专家表示,标准的修订周期一般以4到5年为合理,10年乃至20年得不到修订的标准,其适用度必然会下降,进而严重影响标准的有效性。

  “我国标准化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标龄太长,有的是几十年不变,一般要求5年至少要修订,但是现在做不到。”郎志正说。

  就国标而言,制定程序划分为九个阶段:预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出版阶段、复审阶段、废止阶段。“复审这一项很关键,在标准化工作中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标准制定了一段时间以后,要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跟上产品生产的需要,需要对标准进行复审,周期一般掌握在5年左右,对其不适应的内容进行调整。”国标委副主任孙晓康在2009年7月做客中国经济网访谈时说。

  谁来复审,复审工作为何容易被忽略?

  曾任国家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的标准化问题专家李春田在《实践是检验标准的唯一方法——关于标准复审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标准怎么复审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像标准制定那样被高度重视,同时,对于标准复审,也拿不出像“如何制定标准”那样的一整套方法。

  李春田指出,如果按5年一复审来计划,我国每年列入复审计划的标准都将在5000项以上,这是个无法承受的重负。他举例说,2004年国标委对现行的国标进行了一次全面复审,动员了6800名专家,历时17个月。复审结果为:继续有效的仅占44.15%,急需修订的占44.20%,应予废止的11.65%。复审的主要方法是专家评审法,主要依据是标龄和技术水平。“先不说这种方法和依据是否科学,就是投入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资源就令人望而生畏。”李春田说。因此,他认为,在标准基数庞大、技术进步加快的今天,复审不是确保标准先进性的理想办法,而应该以实践来检验,也就是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来具体判定标准该不该修订。

  一些“老龄化”标准形同虚设,与此同时,标准在某些领域仍显缺乏,甚至是空白。比如,5月1日重新解禁放行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就没有自己的行标或国标,在检验时依据的还是原料行业的标准。但从原料到产品,中间经历的各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都是无法检验的,这也是很多专家激烈声讨的原因之一。

  而检测方法的缺乏和空白更为严重。比如,《南方周末》曾报道称,农业部发布了140多种兽药的最高残留限量规定,但目前仅发布了其中50多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再如,国家标准GB10765-2010《婴儿配方食品》中要求“乳基婴儿配方食品中乳清蛋白含量应≥60%”,但业内专家表示,到现在还没有很好的检测方法,只能靠企业在生产时控制配比,靠企业自律。

  “不是光有标准就行了,还要有检测手段。现在,检测仪器、检测方法、检测规程的标准,我们还是很缺乏的。”郎志正告诉记者。

  “国家检测任何成分都要有依据,使用任何检测方法都需要通过多次实验论证,最后把检测方法列入国家标准。但是判定检测方法的研究过程比较复杂。”央视曾引用一位原卫生部工作人员的话报道称。

  标准被企业绑架了吗?

  国际标准多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国内标准常要“照顾”企业。

  从2008年乳品新国标出台,到农夫山泉标准之争,批评者诟病“标准被企业绑架”,他们认为,企业利益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太过凸显。

  乳品新国标在某些指标上降低要求,被认为是“迁就落后企业”。农夫山泉所执行的浙江省地标,起草单位中只有农夫山泉一家企业,“让人觉得不信服”。

  “标准之争就是利益之争。”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标准的制定要征求企业的意见,是对的,但绝不能让某一个企业来主导标准的制定。“不要让企业或行业通过标准制定,将自身利益‘标准化’、‘法律化’。”

  邱宝昌表示,《标准化法》亟待修订,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定标准的资金由谁来出。“我倾向于由政府保障。现在,行业标准制定,常常找几个企业来赞助,一赞助他们就有利益在其中了。”

  参考国际标准,制定一项标准的项目经费大约在每个10万美元以上,有些甚至超过50万美元,这些钱多用在数据采集和比对方面。而我国制定一项标准的项目经费大多在5万元~10万元左右。不少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不得不依靠项目组自己“找钱”完成。

  实力强的企业不惧严标准,实力弱的不希望门槛太高。艾莹透露,因此,会有企业向相关负责人塞钱打通关节。个别协会因此会“网开一面”,降低标准的部分甚至全部指标。

  “作为协会,本来应该比行业里最优秀的企业还要站得高、看得远,结果标准却成为部分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协会在企业中会有威信才怪!”艾莹说,优秀的企业更尊重规则,而“潜规则”则让他们很看不起行业协会,不再乐意跟协会玩儿。

  但也有人不赞同“标准被企业绑架”这种观点。“制定得高了,说我们被大企业绑架,制定得低了,又说我们迁就落后,被小企业绑架,那么标准到底应当怎样制定呢?其实,我们只能按照科学的原则去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一部主任樊永祥对记者说。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主任伏广伟介绍,“国内标准过去更多的考虑是生产方,以企业为主要方向,国外在企业方面考虑得少一些,主要考虑产品能达到的水平。”换言之,国际上的标准更多考虑的是消费者和用户的需求和利益,而国内标准很多时候要“照顾”企业。

  在企业看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制定国标时应该就高还是就低?

  曹力(化名)是一家医用卫生材料企业的工程师,公司生产的系列手术前后消毒与护理用品一度在欧洲和日本市场反应很好,但随着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来袭,上述业务受到打击,公司决定大力拓展国内市场。

【编辑:张哉麟】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