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标准为何爱“打架” 各种名目标准充斥市场(4)

2013年08月06日 00:43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标准化工作涉及面广,关乎各方利益,技术性、政策性、政治性很强。标准本身又有多种类别、多种性质,涉及各个产业,现又扩展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国标委主任陈钢在2012年10月14日庆祝世界标准日的讲话中表示,标准化工作是一个“复杂巨系统”,从事标准化工作必须树立系统思想。

  中国标准

  按性质分类,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按层级分类,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标准编号以GB开头;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号以GB/T开头。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标准编号,比如农业是NY,轻工是QB。地方标准编号以DB开头。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标委(国家质检总局管理下的副部级事业单位)是国务院授权“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分工负责是指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授权的有关行业协会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地方政府负责制定、发布地方标准。

  国标只是最低标准

  在国标、行标、地标、企标的四级标准体系中,国标层次最高,企标最低。但这不意味着国标技术指标最高,企标技术指标最低。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为了产品质量和性能更优,常常会选择自己可以达到的更高技术指标,国家也鼓励企业制定严于上级标准的企标。“国标是一个进入的门槛,对药品来说,你要达不到国标就是假药,国标不是最高标准,而是最低标准。”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副主任于志斌说。

  100多项中国标准

  成为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国家标准委网站信息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向ISO/IEC提交并立项的国际标准提案达224项,其中103项已经正式发布为ISO和IEC国际标准。截至2010年底,我国承担ISO的TC/SC(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主席、副主席22个,承担IEC的TC/SC主席、副主席3个;承担ISO的TC/SC秘书处45个,承担IEC的TC/SC秘书处5个。

  专访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郎志正:

  中国标准化工作应重视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姚冬琴|北京报道

  6月4日,《中国经济周刊》在北京理工大学宿舍楼见到郎志正,今年78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依然忙于标准审查工作。郎志正说他喜欢校园的环境,在2010年离任国务院参事之前,教授和参事就是他工作的两点一线,两者都与标准化密不可分。

  郎志正是中国最早将质量管理与标准化工作相结合的元老之一,35年来,他一直奋斗在这个领域。他说,目前我国标准化工作应该重视发展战略,构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的标准结构。

  《中国经济周刊》:采用国际标准,是我们加入WTO时的承诺,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要求。但目前我们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仍不到80%,在产品出口方面造成了障碍,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郎志正:过去,我们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政策导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时至今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标准化工作,已经到了不能只跟着发达国家走的时候,而要开拓自己的路。现在,我们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都已经是常任理事国。“入常”是很不容易的。现在就不仅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也是跟我们国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是要用我们国家的标准去影响国际标准,把我们的标准变成国际标准。

  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这个标准,就是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被ITU(国际电信联盟)批准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

  《中国经济周刊》:有一句话叫“一流国家卖标准,二流国家卖技术,三流国家卖产品”,您觉得我们应该朝着“卖标准”去发展?

  郎志正:当然是,因为标准太重要了,标准引领产业的发展。过去,标准是指事物不断重复,最后总结形成标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常常是先有标准,然后才有产业,TD-SCDMA是这样,WAPI无线局域网也是这样。现在常常是科研和标准同时进行,在科研的过程中就把标准制定下来,之后对这个产业怎么发展给予指导性意见,用标准来推动产业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国家的标准体系应当如何完善,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郎志正:应当构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的标准结构。国家标准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应该有明确思路。馒头也弄个国家标准,还规定体积大小,有意义吗?我总和国标委的领导反映意见,制定国家标准计划的时候,工业部门、农业部门、服务部门都在报,报完了为了平衡,给你几个,给他几个,结果最后形不成一个系统。

  我的意见,不同层次的标准有不同分工。国家标准的范畴应该限定在基础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节约标准、公共服务标准、跨行业公用标准以及顶层管理标准范畴内,有重点地制定和修订,不必追求数量,把不该作为国家标准的变为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的制定,应当突出地方特色,如特有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标准、地方特色产品标准、旅游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标准。比如,黄山制定了很多旅游相关的标准,很切合实际;烟台水果、陕西水果、新疆水果风味不同,地方标准也很重要。至于一些各地都有的东西,就没必要制定地方标准。

  《中国经济周刊》:您提到的顶层标准包括哪些,能举个例子吗?

  郎志正:很多管理性的标准是国家标准,为什么?因为它是顶层标准,来规定怎么来做。比如说标准体系应该怎么制定,标准该怎么写,标准化怎么执行。比如《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指导企业管理的,所有行业都可以用,也是顶层标准。

  (宋明霞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张哉麟】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