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多领域改革突破:大部制提高效率 国企分红倒逼改革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3月17日 08:47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政府的存在要像空气一样”

  对话人物

  许勤 江苏连云港人,先后在兵器工业部、国家计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圳市委工作,2004年获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现任广东省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深圳依然承担着为全国各地探索新经验、提供新示范的重大使命。

  “如何看待政府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和角色”“转变职能究竟怎么转”“官员考核的指挥棒指向哪里”……围绕政府改革的热点话题,半月谈记者与深圳市市长许勤进行了对话。

  定位准确至关重要

  半月谈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改革领域的热点话题。据说深圳企业界流传这样一句话,“政府要像空气一样,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必不可少”。作为深圳市市长,您怎么看待这句话,怎么理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和角色?

  许勤:有的深圳企业将政府比作空气,这既是对我们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肯定,也是对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鞭策和期望。

  比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用政府权力的减少换取市场活力的增加。2009年以来深圳先后4次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幅度达60%以上。去年,深圳率先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形成了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审批与监管相统一、注册资本实行认缴制的商事登记管理新体系。截至2013年底,全市新增商事主体数同比增长152%,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数居全国首位。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要敢于“放”,最大限度释放市场活力。其次,要善于“管”,切实转变市场监管方式。在我看来,加快推进“五个转变”至关重要,即从直接管市场主体向间接管行业转变,从会审批向会制订规划、政策、标准转变,从事前准入管理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从依靠行政手段向更多依法治理转变,从主要依赖财政资金来推动工作向善于撬动利用社会资金来推动发展转变。

  打破“玻璃罩”和“天花板”

  半月谈记者: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各地各部门都锐意改革,砥砺前行。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深圳经济特区承载着中央的厚望与重托,要努力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列。您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个问题的?

  许勤:作为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的经济特区,改革是深圳永恒的使命和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不仅要勇于改革,还要善于改革,把握好改革的方向、重点、时机和节奏,以改革打破发展的“玻璃罩”和“天花板”。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发展的方向。

  一是市场化。这意味着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发展活力。

  二是法治化。如果说,当年深圳经济特区主要是靠“破”字当头,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现在则要“立”字为先,尤其在政府改革方面,要率先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更加需要以法治作保障。我们将通过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全面确立法治在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规范性、保障性作用,持续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国际化。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以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聚焦湾区经济,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国际化推动对外开放升级,以高水平、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倒逼体制改革深化,带动发展方式、治理体系、制度规则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深圳质量

  半月谈记者: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GDP年均增速达到25%左右,创造了世人瞩目的“深圳速度”,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市长,您怎么看待“不以GDP论英雄”?

  许勤:中央明确强调,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客观地讲,GDP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但GDP不能完全反映经济活动总量,也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效益,以及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我理解,不以GDP论英雄,实质就是要破除对GDP的盲目崇拜,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从注重速度、规模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上来。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也使深圳较早地遇到了人口、土地、资源、能源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在2010年,也就是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深圳就在“深圳速度”基础之上提出了“深圳质量”的新理念、新标杆,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半月谈记者:“深圳质量”这样一个理念,在外部经济形势比较糟糕和恶劣的时候,会不会受到冲击、有所动摇?

  许勤:“深圳质量”理念提出4年来,无论外部经济形势多么严峻复杂,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困难压力有多大,我们都始终坚持深圳质量理念不动摇,即使是2012年一季度深圳GDP增速降为5.8%,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也保持了足够的定力,坚持转型升级的方向不变、步伐不停、力度不减。
指挥棒指向哪里

  半月谈记者:政府改革中,如何运用好考核的指挥棒也很重要。这些年深圳经济特区在建立健全更加科学规范、更加符合质量效益型发展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上,已经作出了一些探索。您如何看待政府改革中的考核指挥棒作用?

  许勤:考核的关键是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估考核形式,充分发挥评估考核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引导各区、各部门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2013年起,深圳把已开展了6年的环保实绩考核“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考核指标更多,内容更细,要求更高。在生态资源丰富的大鹏新区,市委、市政府已明确不再考核GDP,就是要鼓励大鹏新区始终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科学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循环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区发展模式。(记者 王传真 詹奕嘉)

  大部制改革谨防“貌合神离”

  对话人物

  梁维东 广东佛山人,现任中共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中共十八大代表。在顺德率先试水大部制的2008年,梁维东开始担任顺德区委副书记、代区长;3年后成为顺德综合改革的“操盘手”,并担任区委书记至今。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被认为是具有“改革基因”的地方。围绕政府改革中的大部制改革,半月谈记者与在顺德担任党政负责人6年多的梁维东展开了对话。

  大部制不能流于形式

  半月谈记者:顺德大部制改革使部门减少了三分之二,各大部门行政首长由区级官员直接兼任,压缩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大部制是不是意味着部门越少越大越好?

  梁维东:这是一个误区。大部制不是越大越好,不是说部门越大、党政部门数量越少就越成功。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扁平化管理,提高效率,提高决策水平,以及是否有利于最大程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企业和老百姓得到便利。

  如今,我们也在思考,有些部门是否要重新单设。比如,呼应国家层面食品药品监督机构的升格等。这不是要走精简机构的回头路,而是综合改革的需要。

  要想真正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大部制只是一个起点而已。治权结构的调整、国家治理水平的现代化需要内、外两个方面的同步调整,这些都需要在机构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配套。否则,大部制也可能流于形式,“貌合神离”。

  润物细无声的变化

  半月谈记者:顺德大部制改革也进行好几年了,一些人对改革的效果有疑问,人们想知道的是,改革到底对政府决策带来了哪些变化,您能不能形象地说说?

  梁维东:好的。比如,节日期间,在我们本地最大的广场上,有本地居民,也有外来游客;有龙舟比赛,有唱歌,还有跳舞,你说这是文化,是体育,还是旅游?过去,每逢这种时候,政府好几个部门要进行协调,结果还是各管各的。现在,一个部务会就“搞定”了。这是第一步的变化,机构整合带来行政效率的提高。

  第二步,是我们决策思维的变化,应该说,这是到了质变的阶段了。以顺德传统的美食节项目为例,如果简单考虑,这就是一个餐饮业活动。2013年,在陈村镇,传统项目有了新花样:花宴。这一下子就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拉进来了。餐饮不能只是餐饮,结合休闲产业,打花的美容养生牌,还要结合4A景区,把这些项目又包装成旅游项目。

  所有这些,都是在大部门文体旅游局的统筹决策下产生的效果。不得不承认,过去我们没有这个决策水平和意识,现在大部门考虑的不只是办一个活动,而是上升到我们一个镇街、乃至整个顺德的形象和产业发展的问题。

  也有无所适从的问题

  半月谈记者:改革在释放红利的同时,总是要伴生一些新的问题,所谓“痛并快乐着”。对于县一级来说,由大部制带来的新问题主要是与上级部门的对接问题。大部制是不是也有一些“成长的烦恼”?

  梁维东:顺德的大部制改革使一些部门不存在了,那么在“条条”上也就失去与兄弟县区、特别是与上级机构对接的纽带,一些部门或系统的项目支持往往就把顺德排除在外,这对改革者而言是比较痛苦的,有时令我们无所适从。

  举例来说,以前开玩笑,说城管就是个“没爹的孩子”,现在顺德许多部门也面临同样的尴尬,与上级对接不上。上级单位也困惑,因为改革不同步,大到一项政策、一项转移支付,小到一个会议、一个通知,不知道该发给我们哪个部门。

  半月谈记者:怎么办,您有什么建议和思考?

  梁维东:大部制带来的工作效率和决策理念的变化总体上是积极的。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针对上下级和平级之间的对接问题,可以考虑通过修改法律,明确地方政府部门的组成,这样便于政府内部上下级和平级之间的沟通和执行效率。同时在全国多地试点的背景下,已经出现了多种大部制版本,有必要对相关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

  要避免“听上去很美”

  半月谈记者:改革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要看到改革的成效,没有数年的努力不行,这与当前一些地方浮躁的心态形成很大的反差。作为顺德改革的领军人物,您如何看待和评价改革的延续性问题?

  梁维东:目前全国上下的共识就是:改革永不止步。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为改革而改革的苗头。同时,地方领导人受任期限制,往往一项改革刚刚起步不久就调离了,而后继者未必愿意持续推动。所以,往往是推出的新举措多,但最终执行到位的不多。如何保证地方探索的延续性是下一步深化改革必须面对的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出台后,已经将改革方向和路径明确,地方和基层要做的就是落实和执行,改革的定力和耐力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重要。(记者 叶前)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