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战史今日12月12日:西安事变(3)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2月12日 10:40 来源:中国军网 参与互动(0)

  在告全国国民遗嘱中,蒋介石检讨西安事变发生的责任在他自己,“上无以对党国,下无以对人民”,决心以死补偿。同时希望全国同胞在他死后严守并实行其所倡言的信条:“明礼义”、“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他相信中华民族必有复兴的一天。但他至死也不肯摘下自诩为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头衔,说“天君泰然,毫无所系念”。

  人之将死,预先留给后人嘱咐,乃正常现象。但西安事变发生当天,张学良的部下在骊山活捉蒋介石时就明确告诉他,兵谏的原因,“只求你带我们抗日而已”,并没有侮辱杀害他的意图。(蒋介石日记,1936年12月12日)之后,蒋介石从端纳那里得到了张学良对他并无加害之意,以及张、杨扣押他的真实动机。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还要写下遗嘱准备死,甚至自杀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蒋介石被部属扣押,使他感到屈辱、沮丧、悲伤和愤怒。

  蒋介石身为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副主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被他的部属张学良、杨虎城拘押,沦为阶下囚,失去了尊严和自由;而他经过十年的“剿共”战争,现在已到了关键时刻,消灭红军已经指日可待,西安事变爆发,使他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这是他所不能忍受的。他宁愿死,也不愿受侮辱,不愿放弃“剿共”。12月12日黎明时分,当他在骊山虎斑石后被张学良的部下活捉时,他说:“余为蒋委员长,今既为你等所执,你应即可将余枪毙。但余尚为你之上官,除枪毙余以外,你不得对余有所侮辱。”(蒋介石日记,12月12日)他自被扣押西安绥靖公署杨虎城总部新城大楼后,态度羞愤绝望,不吃不喝,并坚决拒绝和张学良谈判国事;让他迁移到张学良公馆附近的金家巷高桂滋公馆,他以行政院长应住其直属机关西安绥靖公署而拒绝,且称张学良如果不送他回南京,他就死在这里。他在13日的日记中表白:“生而辱,不如死而荣。”他决心自尽。总之,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从至高无上统治者的权力巅峰,跌落至谷底,沦为他部属的阶下囚,失去了尊严和自由;他踌躇满志的“剿共”计划从此功亏一篑,完全破灭,使他感到屈辱、沮丧、悲伤和愤怒。这是他准备死而写下遗嘱的一个原因。

  第二,担心中共会乘机除掉他。

  蒋介石深知,自1927年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十年来国共两党处于对立状态,无数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被屠杀;“九一八”后在他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国土、主权丧失,民族濒临危亡。按因果关系的逻辑推论,他被已经与共产党结成三位一体的东北军、西北军扣留,共产党会利用这个机会,主张杀掉他,“替千千万万牺牲的烈士报仇,给中国革命搬掉最大一块绊脚石”。(金凤《邓颖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事实上,当中共中央收到张学良电报得知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如何处置蒋介石的问题上,一度杀蒋复仇主义占了上风,认为现在是清算血债的时候了,蒋“虽百死也不足以赎其罪于万一”,(《红色中华》第316期,1936年12月16日)主张严惩。不过,共产党很快调整了策略,确定了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14日,在端纳的劝说疏通下,蒋介石同意搬出新城大楼移住张学良公馆。在张宅,张学良向蒋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等八项和平解决事变的条件,并明确告诉他有共产党和红军参加其间。(蒋介石日记,1936年12月14日、15日)就是在知道了有中共和红军参加的情况下,15日,蒋写了给宋美龄的信,表明他决心“为国牺牲”,“为革命而死”,并交代安排家事。信交黄仁霖转交,他一遍一遍的念给黄听,“为黄朗诵者二”,希望黄记住这些内容,即使信被张学良扣留,回去后可以向宋美龄口述。(蒋介石日记,1936年12月15日)17日,应张学良的邀请,周恩来率李克农、罗瑞卿、张子华等人以红军代表团的名义到达西安,共商事变解决大计。蒋介石以为共产党来插手其间,会加重他的危机处境,会加速他的死亡。后来宋美龄至西安,蒋亲自对宋说:“此事症结在于共产党。”(蒋介石日记,1936年12月23日)蒋介石担心中共会乘机除掉他,是他写下遗嘱的又一个原因。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