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江西省区域合作四城共融 优势互补抱团发展(3)

2013年06月09日 14:25 来源:南昌日报 参与互动(0)

  植产业之树、造企业之林,是抚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固然是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将传统产业做强做大,营造具有抗市场风险能力的企业之林,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正道。日用生活陶瓷是黎川县的传统产业,工业园区原有陶瓷企业47家。在响应“县域经济大会战”上,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壮大陶瓷产业上。县里组成多支队伍到广东潮州、佛山等地招商,重点放在以抚州籍的企业家身上,以优惠的政策和诚信为底线、以家乡成功的企业家事例为榜样,引进了48家在外创业的陶瓷企业家抱团到黎川落户。

  据统计,去年抚州全市11个县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有两位数以上增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均在30%以上,超出全省平均水平。新增1个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区)达到3个(临川、东乡、南城),实现了县县地方财政收入超4亿元。

  优化发展环境:

  既要建设好,更好管理好

  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三大战役”必定功亏一篑。抚州的决策者们深刻认识到,在日趋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发展环境是发展的命脉,谁能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要抢占发展先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环境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增强创优发展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变“管”为“帮”,变“卡”为“扶”,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越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

  优化发展环境是建设幸福抚州的必然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实力抚州、创新抚州、文明抚州、生态抚州、小康抚州”的战略定位和“打好三大战役”战略部署,抚州市出台《关于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决定》,全面实施推行松绑放权,严禁滥用审批;推行集中审批,严禁厅外循环等“十推行,十严禁”重要举措。通过创建“审批项目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态度最优”的政务服务环境,把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真正办成为民的窗口、政府的形象,让服务对象在行政审批上感到舒心,在行政收费上感到省心,在行政服务上感到称心,在投资创业上感到放心,真正营造出让企业家“在抚州大地最受尊重而不受委屈”的氛围。

  如今,行走在抚州,看到的是万马奔腾的建设场面,听到的是打好“三大战役”的话题,感受到的是团结向上的氛围。在抚州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新抚州越来越清晰地站立在世人面前。

  宜春:产业转型护航“工业航母”扬帆

  2010年,宜春市全面吹响三年工业强攻战冲锋号角。此后的3年,宜春市连续出台以工业发展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且每年春节后召开的第一个会议都以工业崛起为主题。通过聚焦园区主战场、壮大特色产业群、打造经济增长极,宜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一路高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 坚持招大扶强,一手抓重大项目建设,一手抓龙头企业壮大,通过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全力搞好跟踪服务,加速产业集聚,迅速壮大工业“航母经济”。

  2009 年至2012年,宜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47.93亿元增加到508.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由848.11亿元增加到2136.5亿元, 增长了1.52倍;利税由101.12亿元增加到287.9亿元,增长了1.84倍;至2012年,宜春市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527户,其中超10亿元24户,超20亿元8户;纳税百强企业入围门槛比上年提高了700万元,达到1300万元;2012年,宜春市二产占GDP比重为56.3%,且近3年平均每年实现2个百分点的增长。

  筑巢引凤组建“工业航母”

  3年来,宜春市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先后开展了“中心城区六大产业推进年”、“重大项目推进年”、“产业升级年”及“项目建设百日大会战”、“夏季大会战”等系列活动。一场场气势恢宏的择商选资、产业招商、项目落地强攻战也接踵而来。

  为吸引更多重大项目落户,宜春市设立了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线索奖和引进重大工业项目“华木莲奖”,一次性奖励最高达50万元;为让签约和开工项目尽快落地生根,宜春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小组,每月到一个县(市、区)进行现场办公,努力为企业破解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为优化发展环境,宜春市对重大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坚持重大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难事快办、限时办结。

  优质服务“零距离”,环境保障“零干扰”,落实政策“零折扣”……一系列措施筑起的“良巢”引得一大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在宜春开工建设、投资生产、达产达标。河北御捷车业投资10亿元生产电动汽车等重大项目花落宜春;总投资75亿元的江西宏宇能源一期、全球最大输液专业制造商佑美科技、我国第一条聚赖氨酸生产线等项目相继投产;四特“两城”、正拓新能源、新明珠二期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3年来,宜春市共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395个,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宜春市每年都选择200家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实行“一名挂点领导、一支服务队伍、一套工作方案”跟踪服务,完善定期调度、按时通报、主动协调、年终考核制度,迅速做大做强一大批工业骨干企业。

  四特集团、宜春重工、仁和药业、济民可信、江特电机、奉新冠亿砂轮等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创税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纷纷扩产扩能,华伍制动、江特电机、庆丰包装、金源纺织相继成功上市,目前宜春上市企业达到7家。去年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三千干部进企业、助推决战五百亿”帮扶活动中,宜春市3000名干部组成417个工作组,带着真情实意走进7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部分重点工业企业,破解了692个问题,有力推动了企业增产、增收、增效。

  依托发展壮大的龙头企业,宜春各地精心培育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使产业簇群效应逐步凸显。2009年至2012年,宜春十大省级产业基地主营业务收入由306.67亿元增加到910.76亿元,增长了2.97倍;利税由38.7亿元增加到105.94亿元,增长了2.74倍。

  创新升级实现产业转型

  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通过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宜春市实现产业转型“双轮驱动”。三年来,宜春市坚持“人才兴市”战略和“产学研相结合”路子不动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和科技入园工程。一批批科技人才、一项项科技成果,犹如一个个活力因子,为企业转型发展、裂变扩张提供了强大动力。三年来,宜春市共实施产学研科技项目283个,开发省级以上重点新产品420个,其中62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立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11家省级技术中心;目前,宜春市也有省级、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为22家、140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其中华伍制动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锂能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宜春市上下三年来的强力推进下,锂能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共有22家锂电新能源企业投产,初步形成了一条从原材料提取到电动汽车整车生产较为完整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链:本源新材料、合纵锂业等企业突破技术攻关,从锂云母中提取出碳酸锂,并批量生产;江特锂电池材料、博能新材料、正拓新能源科技分别生产出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鸿兴能源、联威新能源等企业生产出锂离子生活类电池和动力及储能电池;江西锂能产业、宜春天锂、宜春微型电动汽车、江特电机、宜工集团、福斯特新能源等企业生产出纯电动大巴车、短途小汽车、自行车……

  在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下,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2011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百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将主会场设在宜春,宜春有19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投资70亿元以上的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宜春积极运用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辅以现代化管理技术,促使建材、机电、食品、化工、纺织服装、鞋革等传统产业实现量质齐升。在推进传统煤电产业转型升级中,丰城煤电企业纷纷引入清洁生产机制,大力发展清洁煤电技术,同时充分依托丰城电厂和集丰焦化等能源企业,着力打造煤电载能、煤制油、煤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切实提高煤、气等石化能源综合利用率;樟树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使盐化工产业内的烧碱、甲烷氯化物、过碳酸钠等40多种产品得到再次开发,绝大部分工业废气、废渣实现循环利用,废水循环利用率高达100%;为减少建陶企业“三废”排放,高安投资8000万元兴建天然气有限公司,目前已有12家企业签约使用天然气,企业产品质量也大为提高。

  2009年至2012年,宜春市七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639.9亿元增加到1667.83亿元,翻了2.61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75.5%增加到78.06%。高安建筑陶瓷、奉新纺织等产业基地摘得国家级产业基地金字招牌。(记者 嘉欣 陶婧 江敏 邓维 万能 志刚)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