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北京官员回应“给每家发应急包”:关键要有意识(3)

2014年10月11日 02: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李红兵:

  我的意见当然是,从我个人也想发,但是北京常住的市民家庭得有个五六百万户吧,一家发一套这钱说多也不多,尤其是真能用到防灾减灾的时候,那个社会效益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但是它的核心是别人嚼过的馍是不香的,问题的关键是每个人他得有这个意识。你刚才前面说的那个调研,说八成的人想有,但是想跟行动差的很远,所以政府将不遗余力的去唤醒市民的意识,推动他们真正行动起来,然后让他们同时具备这个能力,这个时候用市场的机制让他们做好这种家庭的储备。

  董倩:

  你觉得买可以去解决意识的问题吗?

  李红兵:

  买是不能解决意识的问题的,买是先有意识才能去买,但是买完了之后,应该后面还有一系列要跟进的事情。

  董倩:

  那好,又说到跟进的问题。有人说因为这急救包里面,已经有说明书了,你只要按图索骥学就可以了。但是还有人说这还不够,还需要政府比如说你们,进一步让人们有了以后,还要继续去推广,您怎么看?

  李红兵:

  对,因为意识和行动这期间还有距离的,这当中实际要通过不时的演练,把这样的一种意识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要结合在一起,把它和我们日常朋友的圈要结合在一起,如果在圈里我们都互相交流,像您刚才所说的,我增加点什么新的东西,他增加点什么新的东西。通过这种定期的演练,让大家能够真正熟练的使用的时候,它才真正能发挥起来作用。

  董倩:

  好,非常感谢李局长,其实“家庭应急包”不仅仅是一个物资,是一个标准的配备,更重要的就像刚才院长,还有局长他们共同提到,就是说这个意识上,首先要成为一个家庭的标配,这才行。我们继续关注。

  记者:

  您觉得备家庭应急用品有必要吗?

  市民:

  应该有必要,但是我的意识和境界还没有达到这一步。

  记者:

  如果您家里没有的话,去哪买您知道吗?

  市民:

  好像这方面宣传很少,没有。从电视上也看不到。

  记者:

  如果光给你应急包,是不是还需要别人给你应急辅导?或者这些应急包里东西该怎么用?

  市民:

  应该是,我觉得这种常识从小就应该培养出来,现在感觉好像很少有人告诉你。

  解说:

  在众多被采访者眼中,家庭应急仍然是被大多数人忽视的问题。而那些在家中备有应急用品的市民,则大多是受到了此前灾难的触动。

  市民:

  就是上次7月份有次洪水,车被淹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后,我们车里都备了。

  记者:

  您特意去买的吗?

  市民:

  对,逃生锤敲车玻璃用。

  解说:

  2012年7月的北京暴雨,一名车主因被困车中无法逃脱而死亡,事件发生后,用于砸破汽车玻璃的安全锤,一度成了热销商品。当时只要在某购物网站上输入安全锤、逃生锤字样后,立即就能显示出近千条相关信息,便宜的几块钱,贵的上百元。短短几天,一些网店的月销量就达到了上千件。

  上海市民:

  用(安全)锤锤(车窗)啊。实在门打不开的话,就把玻璃砸掉。

  记者:

  那你车里有安全锤这样的东西吗?

  上海市民:

  有的,有的。

  解说:

  灾难过后,也让相关部门有了反思,今年5月21号,北京市民政局向市民推出一份详尽的“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个居民家庭都储备一些必要的应急物资,同时强化家庭应急意识。

  李红兵:

  我们自身的防护和逃生的装备是我们第一位的,第二位的包括食品,包括水等等维持等待救援的相应的物资,是需要我们准备的。每样东西你要会用会使,才能切实的发挥它的作用。

  解说:

  政府发布了信息,但是对大多数市民来说,这份清单似乎还并没有进入到他们的意识中。

  记者:北京之前向市民推出过一份家庭物资储备建议清单您知道吗?

  北京市民:

  不知道。

  北京市民A:

  我好像在小区里见过一回,然后没太注意。

  解说:

  在江苏泰州,去年有5000个家庭通过摇号得到了政府发放的家庭应急包,然而今年7月的一场社区应急课上,却暴露了很多老年人并不会使用应急包的问题,根据媒体的报道,很多居民甚至因为觉得用不到,将发到手的应急包放到了储藏室中。

  董倩:

  刚才我们一直在说家庭里面需要一个应急包,其实办公室里不需要吗?其他公共场合不需要吗?我们常坐的汽车里面不需要吗?应该说中国的应急意识,还有应急包的这种意识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及时的跟进。

  接下去我们继续连线北师大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的武院长,武院长我们就拿云南为例,因为进入到夏天以后,你看先是鲁甸,然后这次普洱又陆续发生地震,像这样的一个地震多发的这么一个地方,他需要这种应急包,但是他又要考虑普通家庭的承受力,怎么平衡这两个之间的关系?

  武建军:

  是这样的,像云南这个地方确实是个地震多发地,其他自然灾害也比较多发,而且经济状况还不太好,经济不太发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考虑自然灾害的种类,就是不一定所有的物资都要储备,对于主要灾害的物资应该储备,这是第一。

  第二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家庭已有的一些物资,比如说这个里面的应急物品,应急药品,家庭一般多少有一点,要充分利用这样的一些储备物资。同时像政府在这样的地区,应该加大一些投入,对老百姓应急减灾物资的投入。

  第四个还是要通过这种机制体制的创新,实现像北京这样,实现政府、家庭、企业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这么一个家庭物资应急包的这么一个机制,最终实现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董倩:

  好,非常感谢您给我们解释这一切。我们老说一句话,叫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其实今天我们反复说的这个应急包,说的就是这个万一,万一你遇到这个事怎么办。因为不是所有的灾难都是别人遇到,你遇不到。那么今天我们说的应急包,也介绍了里面很多的东西。其实就是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比较大的这么一个按纽,你按下去,有了它,有了它的存在,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人意识到,其实我们需要的这种自救意识,首先是这个意识问题要解决。

  好,这就是今天的节目,感谢您的收看。

【编辑:官志雄】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