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军报:某些有点权力的人屡屡做出让官兵寒心的事(2)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6月17日 08:52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1、强军文化的特征与落脚点

  《强军文化论》论至今日,已经基本揭示出强军文化的规律性特征。

  ——价值观是强军文化的核心。两军对垒,拼的不仅是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而且还有价值观的较量。许多战争从本质上说,其实是价值观的战争。军人价值观的内容说丰富很丰富,说简单很简单,就是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编辑部文章引用了秦基伟将军的话:“上甘岭战役是一场特殊的战役。它既是敌我双方军力的较量,又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决定战斗意志、牺牲精神的是价值观。金一南在《胜利的刀锋》中讲了杨靖宇最后与叛徒的对话,叛徒赵廷喜见杨靖宇已孤身一人,冻饿交迫,朝不保夕,劝他说,“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杨靖宇回答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他们虽然没用价值观这个词,却在进行两种价值观的较量。

  ——忠诚是强军文化的灵魂。金一南在《胜利的刀锋》中用张国华带领18军进藏壮举诠释了什么叫忠诚。忠诚,就是任何情况下坚决听党指挥毫不动摇。听党指挥不仅是纪律问题,更是忠于信仰的问题。诚如编辑部文章所说,“不管有人多么位高权重,只要反党图谋一旦暴露,就将陷入孤立,连一个警卫员都拉不走”。

  ——传统是强军文化的根脉。我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一整套优良传统,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制胜法宝。习主席把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放在古田召开,与11位基层干部和英模代表一起吃“红军饭”,要求与会者“要带头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带动部队官兵传承好红色基因、保持老红军本色。”金一南的《胜利的刀锋》、唐栋的《文化人格的较量》、王树增的《长征文化与文化长征》、余爱水的《强军当有高度文化自信》等对此都有比较精辟的论述,尤其是罗益昌的《源自岁月深处的叩问》,对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看法。张西南的《战歌:激荡灵魂的声音》论述了战歌创作如何继承发展的问题,颇有新意。

  ——忧患意识是强军文化的底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无不如此。刘亚洲在《走出甲午 迎接变革 再创辉煌》中说,“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时刻不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才有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不愧是现代版的“警世恒言”。我从而想到美军的一句箴言:“美国处在战争之中。”美军的忧患意识,此言已蔽之。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几乎无一不是亡在歌舞升平之中。“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南宋君臣都沉浸在苟安文化之中时,主战的岳飞非被杀头不可。

  ——英雄和英雄主义是强军文化的旗帜。陈先义的《捍卫我们的英雄》、徐贵祥的《遍地英雄下夕烟》已经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不赘。

  ——创新是强军文化的生命。越是胜利之师越容易沉醉于昔日的辉煌,而看不到时代的变迁,最后身败名裂,贻笑后世。二战中的法军如此,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的伊军如此,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军队如果不加快创新的步伐,规律是不会让谁例外的。对此,刘亚洲的《走出甲午 迎接变革 再创辉煌》、柳建伟的《从十面埋伏中突出重围》、柯大文的《破解“李约瑟之问”》、戴旭的《走在战争前面》、郭高民的《文化无界与战争无界》都有警策之言。李炳彦的《制胜未来的兵学智慧》从中西方兵学文化的比较中谈创新,给人以历史与哲学的启迪。

  ——制度是强军文化的钢筋。制度文化是强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不仅表现在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上,还体现在制度上。制度是文化构架中的钢筋。刚性的有形的制度是文化表现形态之一。看一支军队的制度,就可以看出其文化。我军忠诚于党的价值观催生了党委制、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政治委员制度等;反过来,这些制度集中体现了我军官兵忠诚于党的价值观。敌对势力想搞垮军队,其中最恶毒的一手,就是攻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钢筋去掉了,大厦越高,塌得越快,塌得越惨。《强军文化论》专栏虽然没有对此展开专题论述,但不少文章都涉及这个问题。李昆明的《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唯一讲法治文化的一篇,从文化上论述了法治与强军的关系,颇有见地。

  强军文化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不是列几条就能概括清楚的,但是至少上述几条是带规律性的,而规律是必须遵循而不可违背的。这些规律要靠人来遵循,而遵循这些规律就能造就用强军文化武装的人。编辑部文章说:“回顾习主席关于强军文化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字里行间都紧紧连着一个大写的‘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又说,“强军文化支撑强军事业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为实现强军目标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应该说,这段论述抓住了强军文化的要旨,找准了强军文化的落脚点和归宿点。物质文化要靠人来创造,非物质文化得靠人的实践体现。

  习主席关于“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论述一经提出,全军上下莫不深受鼓舞,有人甚至忍不住欢呼起来,为啥?因为这“四有”不仅概括了新一代革命军人应该具备的整体素质,而且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甚至可以说是对被某些人扭曲了的人才标准的拨乱反正。“有本事”是对“唯文凭”“唯年龄”以及形形色色的专为某些人甚至某个人“量身定做”的标准的拨乱反正。“有血性”首次出现在军人标准中,体现了军人性格的本质特征,是对奴性文化的批判。关于如何用强军文化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编辑部文章已经分别作了阐述,不再重复。这里要说的是,只有发扬战斗精神,才能真正让“四有”标准立起来,真正培养出“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四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管总的是要“有灵魂”。有灵魂才会自觉为能打仗打胜仗练本事,有灵魂才能有血性、有品德。在十八大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徐才厚等人虽然嘴里也唱着高调,但“管灵魂的出卖灵魂”。一旦灵魂出了问题,一切问题都跟着来了。某些人选干部不管有没有本事了,确切地说是不管有没有带兵打仗的本事了,利用人才标准的解释权,把“有文化”变成了唯文凭,于是出现了人才干活,庸才升官,以庸庸碌碌为荣,以出类拔萃为“傻”等怪象。再说军人最重要的血性,不仅成了某些人的忌讳,而且反其道而行之,用各种导向特别是使用干部的导向来提倡奴性,对有血性的军官进行逆淘汰。他们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偷换成对个人的人身依附,附我者昌,不附者亡。奴才弹冠相庆,人才升迁无门。至于品德,早就被他们抛到了九霄云外,以至于越是有品德的人越是让他们警惕,越是品德有问题的人越得到重用。徐才厚明知谷俊山品德有问题,却对他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为啥?一,有问题的人才能听他违背原则的话,才能为他办那些见不得人的事;二,拿了人家的手软,久而久之,就被“绑架”了。必须指出,即使是在徐才厚等当道的时候,部队官兵的核心价值观也没有变,人民军队性质也没有变,因为他们虽然作威作福,但毕竟不能一手遮天。但是,诚如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必须正视军队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要高度重视和严肃看待徐才厚案件,深刻反思教训,彻底肃清影响。”习主席要求我们“深刻反思教训”,值得反思的东西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有一条是由于淡化甚至丢掉了军事文化的战斗性,不与错误的文化思潮和现象作斗争,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强军文化建设,在一些单位一些部门形成了很坏的风气。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在破中立,立中破,持之以恒,方能成功。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