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无酒不成席 解酒秘方求证:这些东西真能解醉酒?(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2月16日 09:06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 防醉酒药

  解酒药物以中药成分为主

  记者发现,现在市场上出售的一些宣称具有预防醉酒及解酒功能的药物,以中药成分为主,包括枳椇子、葛根、青果、菊花、茯苓及橘皮、牛硫酸等。一些产品宣称含有解酒因子,能够加速进入人体内酒精的排放速度,从而抑制酒精的胃肠吸收,并加速人体内酒精的代谢分解及促进酒精代谢物排出,起到醒酒防醉的作用。

  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药系教授胡素敏解释,这些药物中的成分也是经常用到的,而且有不少中药的确是可以用来解酒的,如枳椇子、葛根、菊花、苦参等,葛根的花称为葛花,也是经常用到的,也有一定的解酒功效。举例来说,关于菊花的解酒作用,古书中有记载,其可“阻醉汉昏迷”,菊花与葛根或葛花一起煎汤,可以使喝醉的人从昏迷中醒来,另外,葛花醒酒汤也是常见的醒酒药物。

  胡素敏进一步解释,酒精进入人体后,其分解过程需要乙醇脱氢酶与乙醛脱氢酶。酒精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可转化为乙醛,而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会转化为乙酸,乙酸会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只有这个过程完成后,人体才能从醉酒状态中恢复。

  但有很多因素会影响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过程。如果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量及活性都较高,可以使酒精尽快从乙醇状态转变为乙醛,而乙醛会动用人体内的蛋白质,对人体造成危害,乙醛脱氢酶数量少也会使得乙醛转化为乙酸并最终转变为二氧化碳及水的过程减慢,这样乙醛就会在人体内过多蓄积,此时人体就会出现醉酒状态,甚至对人体造成其他损害。

  ■ 预防醉酒原理

  降低酒精中有效成分活性

  酒精进入人体后,一部分会在胃部被吸收,大部分会在小肠及十二指肠内被吸收。如果要预防醉酒状态,就要尽量减少酒精在胃中被吸收的情况,以防止其被吸收后进入人体血液,因为酒精一旦进入血液,就需要肝脏内的酶类将其转化为乙醛,而乙醛较多时就会对人体肝脏产生毒性。

  胡素敏说,因此,要预防酒精中毒,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延长酒精在胃部停留的时间,使其缓慢进入血液,为肝脏转化酒精留下更多的时间,避免其过早大量进入血液。包括枳椇子、菊花、葛根等在内的一些重要成分之所以能够预防醉酒或解酒,原因就在于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后,对人体内乙醛脱氢酶及乙醇脱氢酶的量及活性会产生影响。

  ■ 热点问答

  喝酸奶是否有效与饮酒量相关

  Q除药物外,还有一些“偏方”也在人们之间流传,如喝酒前可以喝些酸奶或吃一些淀粉类食物,这些“偏方”是否有效?

  胡素敏:要预防醉酒,应尽量避免在空腹的情况下饮酒,可以在饮酒前吃一些含脂肪类的食物或者喝牛奶、酸奶等,这些食物可以在胃壁上形成一层保护膜,比较不容易被消化掉,这样酒精在进入胃部后,被吸收的速度也会减慢,延缓了酒精进入血液的时间,从而起到预防醉酒的效果。

  于仁文:关于喝酒之前先喝酸奶、牛奶、蜂蜜水或鸡蛋清等可以预防喝醉的“偏方”,其实与人们喝酒的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人们只是少量饮酒,那么这些“偏方”对胃黏膜确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也可以保护肝脏,因为在大量饮酒的情况下,肝脏是比较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肝脏中含有酒精分解酶,可以将人体内的酒精分解为碳水化合物、二氧化碳及水和热量,但如果喝酒量较大,这些方法其实对肝脏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保护作用。

  鉴于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对胃、肝脏等器官造成影响,不少宣称有解酒功能的饮料、药物及“偏方”也大量存在,这些方法是否真的具备解酒的功能?专家告诉记者,其实这些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醉酒症状,另外,由于醉酒与酒精中毒难以区分,建议醉酒后宜就近就医。

【编辑:刘虹利】

>葡萄酒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