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2013年学术“争鸣”大事件盘点(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2月23日 09: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互动(0)

  哲学

  理论界聚焦“思想构境论”

  201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于“思想构境论”的学术争鸣值得关注。苏州大学王金福教授《“回到”五问》(《哲学分析》2013年3期)一文质疑南京大学张一兵先生的“思想构境论”,认为“思想构境论”持有文本的理解本质不是还原而是创造的观点,理解不可能回到文本的意义或作者的思想,这样一种观点违背人类和张一兵的理解实践。王金福又将此表述为“张一兵难题”。张一兵则回应,“解释学是最早消解传统的那个机械的认识论和传统反映论的”,“回到”概念不是新康德主义或者原教旨主义意义上的“回到”,而是回到认知主体所建构出的认识结果。在发表于《理论探讨》2013年第4期的《承认相对和有限的客观性》中,张一兵对“思想构境论”的质疑作了集中回应,他认为,“思想构境论”不是主观论,它的基础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非实体关系场境。在文本学意义上,它不再以还原解读对象的原初语境为指向,转而承认解读理解本身无法消除的生产性,这使任何理解只能处于历史的相对性之中。“我们承认了相对性,认识了我们都拒绝绝对真理,我们才有可能真的遇到真理。”双方讨论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推进。双方争论是“本体论诠释学”与“方法论诠释学”的一个碰撞。我们应尽量抛开争论中的琐碎问题,“借助思想的历史”应是最好的办法。

  “思想构境论”属于对本体论诠释学的改造,强调文本的“意义”是在理解过程中的自我的生产性,反对传统的客观理解。本体论诠释学在反对认知的本质主义上,“承认了相对性”而具有后现代性特质。其主张的“关系本体”不过是停留于传统形而上学“本体”的变体形式。本体论诠释学随着国内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消解的认知而兴起,学术界对诠释学发展脉络缺乏整体性研究,从而强化了这样一种印象:“本体论诠释学”是诠释学的“精华所在”,现代诠释学相对于“方法论诠释学”是一种“进步”。从古希腊的诠释学发迹,到对圣经解经的方法论追求的“奥秘的神意”,再到20世纪中期与“本体论诠释学”的对抗,显示出方法论再度复兴的姿态,在诠释学发展史上“方法论诠释学”从未停止探索。

  无论是本体论诠释学还是方法论诠释学,读者都要以文本展开,如果文本没有本意,学术争鸣将不可能出现。要将文本的原意与读者生产的意义作一个划界,两者不能相互否定,既要避免主观也要避免排除主观,“思想构境论”的争论双方可以作一个“合题”的辩证理解。

  (孙亮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